《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16 浏览:105763

摘 要《圣经》虽为基督教的经典作品,但同时为英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英美文化的传统形式形成的过程中,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本文通过分析《圣经》及基督教思想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多元渗透,来说明《圣经》及掌握基督教知识对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圣经》 英美文学 影响 莎士比亚 海明威 弥尔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整个西方文明均源于基督教的文明,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智慧结晶,它汇聚了两种古代文明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宗教传统、法律制度以及诗歌民谣的精华,同时也奠定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及思想模式的基础.

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这一文化形式的主要文字体现,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西方文明就是《圣经》文明.同时,《圣经》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它作为希伯来文学的代表,同中国文学、希腊文学、印度文学一起,构筑了世界文学大厦的四根巨柱.《圣经》的形式多样、内容独特、意蕴深邃、卷轶浩繁,是世界古典文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在基督教和犹太人的广泛传播下,对世界各民族均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圣经》,整个英美文学史就要重新撰写.几乎所有的英美重要作家、诗人都与《圣经》中的意象和观念紧密相关,他们运用《圣经》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不一而足、灵活多样,有的将《圣经》寓意与自己作品的情节、人物相融合,有的甚至将《圣经》作为创作的题材等等,这使得中肯、客观地探索《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以及对于准确、全面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圣经》是许多重要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素材

《圣经》中的寓言故事及重要典故不胜枚举,西方及英美许多作家的许多经典作品创作的素材均取于此.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有这样一段独白:

“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咒诅,杀害兄弟的暴行!等要是这一只可诅咒的手上染满了一层比它本身还厚的兄弟的血等”

这段经典的独白引自《旧约·创世纪》第四章,讲的是亚当夏娃长子该隐和次子亚伯同时给上帝敬献供物,但上帝未看中该隐的礼物却悦纳了亚伯的,于是该隐便心生嫉妒残害了亚伯.由此,上帝诅咒该隐:“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等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显然,作品人物在剧中特定的氛围之下的心理及情绪状态,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其反映的精神来看与《圣经》精神完全相符,作品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作者对其进行的描述完全以耶稣受难的过程为素材,对老人这一平凡而又充满着不平凡的经历的寓言式的描述,给老人注入了人类本能的伟大人格,同时还兼具着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力量,以此表达作者独特的胜利和失败观.在作者看来,“胜利或失败本身并不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必须体现出自我人格.”这一主题与宗教意义极其相似,仿佛在诠释《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二节:“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在《老人与海》中,还有其他细节的描述也均取材于《圣经》.如作品中对桑提亚哥相貌特、名字以及行为方面的描述都有着深深的基督烙印.首先从桑提亚哥的名字来看,桑提亚哥(Santiago)在西班牙语中用圣·詹姆斯(St.James)来拼写,而且圣詹姆斯在成为基督徒之前,同样也是一名渔夫.除此之外,他的一些行为动作中表现出来的细节也暗示了他是耶稣基督的化身,包括他生吃鱼肉、喝水等多处细节,均与《圣经》紧密相连.甚至作者对作品中的句型结构都是“动作+使役动词+宾语”,这些动词的使用都具有执行者(老人或上帝)的特征,且均具有行为的结果.虽然老人和上帝所做的事不同,表达的结果也有差异,但该句型却如出一辙的在暗示着“执行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并使之产生预期结果.

英国诗人、作家弥尔顿同样也深受《圣经》的影响,他最有名的三部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由此可见弥尔顿深厚的《圣经》情结.《失乐园》是弥尔顿在双目失明后创作的,被誉为继荷马和维吉尔之后作品中的最伟大史诗.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以撒旦为首的天使在天国作乱,并与上帝抗争失败以后,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作为报复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取材于《圣经》,其他许多情节的描写甚至也都和《圣经》一模一样.

再如“替罪羊”的典故,已反复出现在世界文学作品中.这个典故源于《圣经》(旧约)中,说是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让其把他的独子以撒杀掉作燔祭,献给上帝.在他准备杀掉儿子燔祭上帝时,一位天使出来阻止了他,并告知杀掉前面树林里的羊可以用它来替代自己的儿子去燔祭上帝.《圣经》(新约)中写道,为了救赎世人犯下的罪恶,耶稣宁愿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解决世人.因此,基督徒往往将耶稣比作为赎罪的羔羊.

二、英美文学作品融入了“仁慈、宽恕、博爱”的精神

《新约·加拉太书》中云:“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even in this:‘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将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圣经》中所提倡的“仁慈、宽恕、博爱”的精神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影响颇深.如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可谓一部体现基督“仁慈、宽恕、博爱”的杰作.该作品以爱情和友谊为两条主线,全剧贯穿着对真诚爱的赞颂.主人翁安东尼奥是莎翁极力歌颂的人物,称其为“心肠最仁慈的人”,同时“他身上存留着比其他任何意大利人更多的古罗马侠义的精神”.在剧中,安东尼奥以基督徒的身份出现,其行为及思想都非常符合基督教宣扬的博爱精神.作品中的他以《圣经》作为教导办事,以及在法庭上表现出的坚持正义及默默忍受苦难的精神,都彰显着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仁厚、宽恕的基督徒精神.从该剧中可以明显看出,莎翁以理性的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剧中安东尼奥的艺术形象.此外,从该剧中被赞为“希腊精神的后开之花”的鲍西娅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无私的仁爱精神.剧中鲍西娅的角色就如同一位劝人敬仰上帝的神父,尤其是她在法庭上对夏洛克行善的劝说中,不难看出基督徒仁爱的高尚精神品质.临到最后对夏洛克判刑时,她仍旧不忘以慈悲的胸怀要求安东尼奥和公爵对其进行从宽的处理.剧中当鲍西娅从威尼斯返回贝尔蒙特时,看到了自己窗口发出的灯光,禁不住地感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