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精神在我国文学中的渊源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058 浏览:56280

摘 要 :中国文人“侠客梦”是中国古今文学的一个典型现象.中国文人的“侠客梦”始于何时,最初的作品是什么?最早的代表性作品是哪篇?本文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论者将目光聚焦在游侠这样一个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特殊群体和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游侠精神.深入研究文学中侠义精神的形成、历史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侠义精神的渊源进行认真探讨.

关 键 词 :文学 侠义精神 联系 渊源

在一些文学研究的论文中,对侠义精神的发展脉络始终没有完整的论述系统,对侠义精神的渊源以及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也始终未能得到深入研究.本文追溯到侠之起源,对侠义精神和文学精神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重点梳理了侠义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文学侠义精神的开端.

一、文学精神与侠义精神的天然联系

最初,侠义精神和文学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理性之外的天然联系.

一方面,侠义精神是在现实土壤中生成的.对于侠义精神的概念界定,最好的价值参照体系便是现实的不公平.以现代社会为衡量标准,许多有关正义、公平的行为基本上都有着几分侠义的味道.可以说,侠义精神产生的现实前提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社会秩序经常处于失衡状态,底层百姓的公平在当时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而在上层社会中,对权和利的争夺,政治残害、互相征伐、刺杀之事屡见不鲜,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侠便应运而生了.这便是侠义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客观环境,是侠存在的现实条件,也是侠义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侠义精神是人们对社会不满的心理诉求,是人们面临生存困境时的精神寄托.虽然现实是侠义精神和文学精神存在的基础,但两者却都具有现实的超越性.侠义精神最大的魅力也在于其现实的超越性.比如,武士道精神和骑士精神,虽然他们都已经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两种精神却从来没有淡出人们的思想历史,反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不断变化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魏晋开始,文学精神和侠义精神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交融,但在此之前,两者依然存在着理性之上的天然联系,那就是两者都是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都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

二、侠义精神的发展脉络

侠义精神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虽然已经存在侠,但对他们的记载却非常少.这一历史阶段,侠义精神集中体现在个别侠者身上,但其核心内涵却没有明确下来,侠义精神处于萌发期.

汉代时期,侠义精神正式形成.该时期属于游侠发展的鼎盛期,但也是游侠在现实中的衰落期.在两汉的不断打压和削弱下,至东汉时,游侠已经不复往日.但汉代却是侠义精神的发展关键时期.一方面,汉代涌现了一批大侠,他们有着较为明确的行事准则,在经过司马迁的传述,“道义”成为了侠义精神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汉代侠义精神开始突破物质维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影响着无数士人,特别是为当时的“士气”注入了一股“侠气”,使得侠义精神上升了一个高度,为侠义精神进入文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侠义精神发展成熟.侠的现实功利性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中出现的游侠都有一种令人称赞的英雄气概.如此,侠正式从现实和历史中独立出来,在文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领域,成为文学符号和文学载体.而此时的侠义精神在汉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时的历史色彩和社会因素,开始对士人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侠义精神正式走入大众的视野,侠文化也由此形成.

三、文学作品中侠义精神的出现

文学中的侠,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侠,而是一种文学符号和文学载体,承载的是文人的个人情怀和抱负志向.他们是文人们在怀才不遇时,在文学世界中虚拟出的形象,并借此来抒发个人情感.文学中的侠并非现实中的侠,已经同最初的侠义精神相分离,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变成了被主流接受的文化载体.而文学中侠形象的出现,无疑对侠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后世侠客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魏晋时期,描写游侠的诗人和作品比较多,比如,张衡《二京赋》、左思《咏史》、曹植《白马篇》、《名都篇》以及陶渊明《咏荆轲》,等等.这些人都是有志之士,都渴望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理想碰壁之后,便用笔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

曹植《名都篇》属于典型的游侠诗,诗中描述了一位京洛少年,衣着华丽,生活无忧,鞍马壮硕,宝剑在手,游宴生活可谓极尽奢华.同时诗中也描述了京洛少年精湛的武艺和高超的狩猎本领.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少年在游宴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这类诗歌尽管过于浮华,极尽夸饰之能,但透过浮华表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澎湃的情志.在这里,游侠少年成为了情感表达的道具,这种仗剑行侠的生活模式,本质上属于文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其所承载的是乱世之中文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类游侠诗歌在当时也属于一个类型和方向.当然,除了这类游侠诗之外,该阶段,最为典型的还是以彰显英雄情怀,建功立业为主要题材的游侠诗,虽然游侠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和载体,但其所承载的多是建功立业的渴求以及英雄崇拜的情感.

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是一个完全不用于京洛少年那种公子哥式游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那种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情,“扬声沙漠垂”,“长驱蹈匈奴”,这明显具有汉末时期那种英雄崇拜色彩和情节,而最后那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更是将这种英雄气概提到了新的高度和层面.诗中的游侠摆脱了现实种种束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侠义精神所倡导的“道义”,更多的是将个人价值和国家兴亡,同建功立业相结合,由此便产生了游侠文学的又一个发展方向.而这也是侠义精神和文学精神正式融合的重要形态.在汉代侠义精神的基础上,游侠文学开始突出游侠的武艺高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气魄.如此,游侠不仅具有一身本领,能够仗剑天涯,而且他们驰骋疆场,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真正在文学的世界中达到了侠义和英雄的高度融合,由此,侠义精神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文学世界. 四、《白马篇》:侠客梦的开始

魏晋时期形成的侠文化,主要受当时社会的浮华之风,以及主流的英雄崇拜情节的影响,文人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理想寄托于游侠身上,进而形成了这一阶段特有的侠形象.而这种充分具有侠义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侠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学原型,为后世游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植是著名的诗人,充分代表了魏晋文人,在他身上存在着一直是中国文人最为纠结的两大主题,那便是建功立业的追求和怀才不遇的困境.而曹植无疑是后者的典型,因此他在文学中抒发着自我,表达内心的追求,排遣精神的苦闷.《白马篇》虽然是曹植早期代表作,但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文人逐渐将怀才不遇和建功立业的现实矛盾融入该类游侠诗之中,借游侠形象来抒发和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无法实现的梦想.同时也释放现实生活中不敢发出呐喊的自我,排遣内心无限的苦闷.唐代李白的《侠客行》可以说是这种文学方向的典型之作.

“侠客梦”是中国文人一个不变的梦,侠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若是说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属于文人现实生活中的座右铭,陶渊明的“把酒东篱下”是他们在怀才不遇后的精神疗伤圣地,那么侠义精神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狂放和自由,一种张扬和释放,挣脱现实名利的束缚,抛开软弱无力的自我,“侠客梦”,在精神领域为文人开拓了广阔的自由之地,文人们可以肆意地挥洒内心的追求和期盼,激励了文人士气,对中国文人人格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侠义精神的成熟,最为明显的就是侠义精神开始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与时俱进地形成新内涵.同时侠义精神也开始作为主流的文化形态,对文人精英的人格构成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文人“侠客梦”这一奇特的文化潮流,游侠具有了精神气质和理想人格的双重象征意义.而对于底层民众来讲,侠义精神的成熟,最主要的是游侠上升到道德高度,侠义精神被赋予了世俗和道德的内涵,游侠以抽象的侠义精神和具象的文学形象,集中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等社会理想,因此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了重要的大众文化精神.

总之,魏晋时期是侠义精神的成熟期,也是侠义精神和文学精神真正融合的时期.侠在现实中功利色彩的变化,决定了文学中游侠的形象以狂放不羁的贵族游侠和英雄气概的幽并游侠为两种主要形式.这也实现了侠由现实和历史中独立出来,并逐渐发展为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的目标,而侠义精神在历经先秦积淀期、两汉发展期后,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同时代精神相结合,对文人精英的人格构成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迎合大众心理,成为重要的大众文化精神分支.而所有这一切代表着侠义精神的真正成熟.魏晋时期侠才真正意义上地迈入了文学世界的大门,侠文化也正式步入传统文化的洪流中.

03).

[8]胡鹏.《史记》“游侠”略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