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2 浏览:6790

文献综述(宋体二号加粗)

阿普尔课程文化观述评(宋体三号加粗)

吴第公共事业管理0201指导老师:赵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

(宋体小四加粗)

一、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宋体小四号)随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空前的提高,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教育,学校与课程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学校课程文化性质如何是否是中立的还是和政治,经济等有着无尽的联系它与权力等有何联系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教育行政人员等都会常常遇到,提出并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运动下,对知识,,平等的追求不断升级.如编制校本课程,实行档案袋等措施可以说是国家对课程要求和平等的回应.


阿普尔是当今西方教育界在"意识形态与课程"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他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包括对课程方面的看法,探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它提出了着名的"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的批判性课程文化观.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并且充当一个由再生产理论派向抵制理论派发展的代表,他在意识形态与课程方面提出的诸多观点,很值得我们注意.因此,本文在阐述阿普尔的课程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课程文化观进行初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批判理论派的意识形态与教育的研究始于60年代,而国内对批判理论派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特别是对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的教育思想,也是最近几年才引进并逐渐关注起来的.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理论的分析不论是否科学或全面,但主要是从学术角度分析或者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角度进行评析的.

从资本主义国家现实角度(宋体小四号加粗)

(1)黄敬忠在对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进行简要概述之后,分析在教科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问题,学校往往能过课程能够潜移默化的使歧视合理化,这种歧视往往和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的联系.[1]

(2)丹尼尔·U·列文和罗伯持·J·哈维霍斯特认为,如果"学校里的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应"的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在劳动阶层和中等阶层之间将极少有向上或向下的流动机会,学生们将被训练成习惯于遵守资本家命指令的人,但是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以充分的证据表明,社会似乎起来起倾向于精英治国,教育似乎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机会.同时,有抱负,学业成功的劳动阶层的青年与中等阶层的进入同一班级并成功地考入大学,并且相互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堪萨斯城区,劳动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中,仅有22%进入劳动阶层的学校,另一方面,仅有1/3的上等阶层和中上等阶层的学生进入中等阶层的和独立性的学校.他认为,这些证据动摇了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团体的观点,从而得出新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提出一个前景时,对学校和社会应当如何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的问题上,他们的整个结论就显得太悲观并且太偏激.[2]

2,从学术完善角度

在这一大角度下又分别从几个小角度进行分析:

(1)从理论建构角度分析

杨昌勇认为,国家霸权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结构上解释社会不平等问题,较少考虑日常层面的学校生活和课堂情景,忽视了师生及学校其他人之间的互动,认为阿普尔虽然揭示了国家政治干预的作用,但和其它"再生产理论"一样,都强调"客观的"结构性分析,没有看到受压迫的从属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其最大失误在于它以机械的决定论解了在社会关系中人类活动的实践与斗争的分析模式,但是它很少谈到人的能动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水平和具体的学校关系中的本质,在社会变迁或改革上的观点过于悲观,倾向于"新马克思主义抵制理论".[3]

吉鲁指出:其理论增进了对于社会和文化再生产过程如何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过程的理解,引起人们注意到国家及其机构的相对自主性的重要意义,注意到国家的矛盾以及国家对学校教育所施加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和镇压的控制作用.但也必须承认,作为广义的再生产理论,"国家霸权再生产理论"也有这样几个失误:第一,国家理论主要关注宏观和结构问题,产生了一种关于矛盾通过冲突而发生作用,第二,一些国家理论家很少表现出把文化作为具有自己相反-逻辑的相对独立的领域来理解.[4]

(2)从结果可行性角度分析

王兆等人在对功能主义和冲突论进行分析后,认为冲突论的观点建立在对功能主义命题批判的基础之上.它对功能主义的许多问题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将问题从表象转入到对其本质的探讨上来.冲突论的缺点是:由于它的上述"建立",就使它过分注重对功能主义理论框架的"破坏",而缺乏"建设性",故其批评充其量只是一种批评罢了.[5]张华也认为仅有批判还不够,还需有切实可行的建设途径,怎样在课程领域实现由批判到建设的飞跃,是批判课程论者所面临的紧迫课题.[6]

Roger认为如果我们接受阿普尔教授的观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校的构件方式,人们互相交流的方式和学校与其他社会单元的关系,特别是社会经济学系统.[7]

(3)从客观性角度分析

吴永军教授是教育教育学和课程社会学特别是研究阿普尔的专家,他在介绍阿普尔在对课程史和教科书分析方面的思想之后,认为阿普尔既重视解释学方法和人种志的研究,把微观研究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整体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之中,试图整合结构功能主义和解释学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课程研究方法,但同时,他认为和西方社会学理论本身的不足一样,在知识,课程,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上走上极端,认为意识形态完全决定课程和知识.他认为,像西方学者们一样,大多强调社会学因素而忽视课程知识自身发展的逻辑,并且,他认为阿普尔在分析学科的教科书时,把其中的教育思想当成了知识本身,因而得出自然学科知识中也蕴含意识形态的错误结论.课程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倾向.夸大主观意图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忽视知识的客观性.[8]

莱波维茨也为:批判课程论披露学校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时,却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学校了,这样,一种偏见换成了另一种偏见,课程领域因而陷入一种"意识形态战争"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9]

除此这外,黄敬忠认为阿普尔过分强化课程的政治因素,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也体现在他后来所写的《国家权力和法定知识的政治学》,《教育与权力》,《教师与文本:教育中的阶级和性别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等文章和着作中,阿普尔把它归因于由于阶级,性别,种族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全面的.[10]

(4)从修正角度分析

《意识形态与课程》是阿普尔再生产理论的早期代表作,后来阿普尔自身意识到"把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的观点未免太过于简单,因其未考虑到学校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存在于学校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在《意识形态与课程》第二版中加入了"超越意识形态再生"这一章,作为对意识形态与课程关系的补充或修正,认为学校也有部分自主的文化动力在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和教师形成学校系统内部的反抗力量,对学校权力具有抵消作用.但因此,阿普尔的课程理论就具有明显的"折衷"色彩.[11]同时,张华在论述阿普尔的隐蔽课程之后,指出其对隐蔽课程的研究已突破了"再生产理论"的樊篱,转向对矛盾,冲突和"抵制"的关注.[12]

(5)从存在现象学角度上看

以注重"个体"而着称的存在现象学就对此提出了批判.皮纳指出以阿普尔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取向的课程研究"在意识到决定课程的经济,政治因素方面作了有益的贡献,然而阿普尔的研究并没有和传统主义,概念经验主义的研究划清界限,皮纳认为阿普尔的研究依然延续着主流的传统,致力于发现关于人的行为与行动的自然法则知识,以便对人的行为做出可靠的预知,这样"政治经济取向的课程研究"非但没有使课程领域得到"概念重建",而且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适得其反.因为该研究继续把具体还原为抽象——把"具体存在的个体"还原为理论解释的依据,那么他们会一无所获.因为"压迫的结构性—被动依附能力"丝毫未被触及.[13]

(6)从目的性角度分析

张华认为正确认识批判课程论者关于隐蔽课程的研究还需明白两点.首先,批判课程论者无意建立一个完整的隐蔽课程的理论体系,而是旨在通过隐蔽课程的研究而揭示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阶级不平等和"意识形态霸权"的机制,揭示学校中"抵制行为"的深层意蕴.其次,批判课程论者并未把隐蔽课程与正式课程完全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前者,而是主张使隐蔽课程与正式课程的理想一致起来.[14]

三,存在问题及问题的提出

由于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在中国研究的比较少,同时,他的理论是处于不断修正状态的,因此,对他进行评述具有一定的必要,也有价值.本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并结合现实中一定的事例对其思想进行一定层面上的评析.

四、参考文献

[1]黄忠敬.阿普尔及其课程文化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3(5):21--22

[2](美)丹尼尔·U·列文,罗伯持·J·哈维霍斯特着.社会与教育[M].纪大海等译.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0--23

[3]杨昌勇.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Giroux,H.A."TheoriesofReproductionandResistanceintheNewSociologyofEducation:ACriticalAnalysis",HarvardEducationalReview,vol.53,no.3,1983

RogerWoock,"ResponsetoMichaelApple",CurriculumInquiry,1977,Vol.6,No.4[9]Hlebowitsh.P.S,RadicalcurriculumTheoryReconsidered,TeachersCollege6ColumbiaUniversity1993,no.41

[10]黄忠敬.意识形态与课程——论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3(5):15—16

[11]Michael.W,Apple,IdeologyandCurriculum.Taylor&,FrancisGroup,2nded.edition(April,1990)

[13]Pinar,W.F,TheAbstractandtheConcreteinCurriculumTheorizing.InGiroux,H.A.,Penna,A.N.&,Pinar,W.F.(Eds.),Curriculum&,Instruction,1981:12—13

20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