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会议新闻的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9 浏览:5911

摘 要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关 键 词 :会议 新闻 报道 三个 意识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作为基层媒体,“婆婆”多,许多部门、单位开个会,往往会邀请地方领导参加,基层媒体的指令性会议新闻自然也就多.几乎每期新闻节目都有会议报道.但是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

一、“会议新闻”不吸引受众的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闻性强的会议新闻少;二是报道程式化、信息量少,难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会议新闻多.究其原因,从新闻写作角度而言,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

新闻意识淡薄表现在将新闻职能与行政职能相混淆,会议新闻报道与“会议进程报告”相混淆,报道时着眼于会议程序而非会议中的新闻事实,忽视会议新闻的基本归属,使真正的新闻被大量繁琐的程序、空话、套话所湮没,最终导致“会议新闻无新闻”怪现象的产生.这是会议新闻报道失败的根本原因.

受众意识淡漠是新闻意识淡漠的必然产物.抛弃了会议新闻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在报道会议时就必然会忽视向受众传递信息这一基本职能,置受众需求于脑后,结果在内容上缺乏信息,形式上失之呆板.

竞争意识淡漠是造成会议新闻写作千篇一律的直接根源.缺乏竞争意识,就必然缺乏创新精神和求“新”.也正因如此,相当数量的记者习惯于按既成的“套路”去报道会议新闻,甚至直接套用会议主办方提供的所谓“新闻通稿”,产生了大量的雷同稿件.基层媒体的记者更是如此.新闻报道,贵在其新,丧失了这一品质,只能名存实亡.

二、写好会议新闻必须强化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和竞争意识

(一)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

大多数会议主题本身并不是新闻,而只是提供报道新闻的契机.缺乏新闻意识,很容易把会议新闻的重心落在“会议”而非“新闻”之上,为写会议而写会议.基层媒体的记者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管什么会,几乎是一个套路:开头是某年某月某日召开某会,某人到会某人主持某人讲话,然后是大段甚至全文照抄讲话内容,其间无非是用“他说”、“他指出”、“他强调”等稍事间隔.类似这样的写作方法已经从根本上丧失了新闻固有的生命力.其实,会议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都应该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以报道新闻为目的.强化新闻意识,就是要求记者强化对会议新闻属性的认识,运用新闻价值标准去衡量会议的内容形式.因此,记者能否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会议中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是写好会议新闻的基本前提.

与其他题材的新闻一样,会议新闻是选择的艺术.记者若能悉心发现并精心选择会议中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发布,其作品自然可以做到去芜存菁,展现新闻本色.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笔者看到了一篇会议新闻,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议上,新当选的省委书记发表了长达五六千字的讲话.对此重要会议,《四川日报》记者仅采写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这篇新闻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其成功之处在于记者慧眼识真金,在繁琐的会议程序和冗长的会议讲话中“淘金”,选择了会议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报道.

(二)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

会议作为一种公务活动,其内容大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民众利益相关,因此,它天然就具备了能为受众关注的特性,写好会议新闻应充分利用这一“先天优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文山会海”现象,受众现在关注更多的已经不再是什么单位开了什么会,而是一次具体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新鲜的信息.因此,写作会议新闻时一定要从受众心理出发,判断哪些信息是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哪些是他们迫切希望了解的,哪些是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并把这些内容以尽可能新鲜的形式快速、清晰、准确地传达出来,满足受众需求.具体的做法可以有:

突出会议中心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会议中存在大量信息,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能唤起受众兴趣或牵动其情感的才会引起众关注,记者应尽量选择与受众密切相关的内容予以突出.早些年笔者采访县一次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会议的报道《星云湖水污染加剧 自来水厂无奈关闭》就较为成功, “湖水污染加剧”, “自来水厂关闭”,都与受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凸显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已刻不容缓的会议精神.

选择好会议内容与受众的关联点.关联点选择的好,可以拉近同受众的距离,甚至产生共鸣.笔者前些年采访当地会风整顿会议的报道《会议现场禁吸水烟筒》,就在这方面做了一番努力.曾几何时,当地人爱吸水烟筒这一嗜好,被一些人带到了会场,严重影响了会场的氛围.在报道的导语部份就告知:“你如果参加会议,就请不要带水烟筒了,从×月×日起,我县会议现场将禁吸水烟筒”.在主体部份,笔者撇开会议内容,用辛辣、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吸用水烟筒制造的噪声、烟雾对会场的干扰和污染.而对会风整顿会议提出的实行“签到”、“报告”等制度,只作简要说明.因为找准抓住了“许多人嗜好水烟筒”这一关联点,自然一开始便引起受众的关注,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会议是信息交汇、记者云集的场所.面对相同的信息源,只有“跟别人写得不一样”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一样”呢?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独家内容,二是独家形式.

从内容角度看,由于会议新闻报道面临的是同题竞争,记者想要独家占有信息材料难上加难,只有打破常规转换视角,运用创新思路去见人所未见,能够突破会议既定的主题,以全局性的眼光分析问题,寻找新的选题,才能最终捕获独家资料.

比较而言,形式上的独家更容易实现一些.我们知道,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是以形式为通道的.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特色,跳出报道的所谓“常规”模式,在准确把握新闻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以写作手法的特别之处吸引受众,以最恰切的形式表现会议特色,这样的会议新闻才不会落入俗套,容易被受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