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的三个要点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43 浏览:44830

从事电视新闻摄像工作有“三怕”:一怕偏色,拍出的画面偏蓝或偏黄;二怕不准,拍摄主体过暗或过亮;三怕画面虚实不分,拍摄主体焦点不明晰.摄像记者要解决“三怕”问题,就要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调节色温

因为调不温,笔者曾出过一次“录像”事故.当时,笔者刚涉足电视行业,主要从事时政新闻拍摄工作,有一次拍摄有当地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镜头时,由于色温调节不准确,画面出现了偏黄现象.片子刚播完,就受到了有关领导的批评.为解决摄像机在各种色温下所拍摄的景物与现实色彩不一致的问题,摄像记者必须在各种色温下对摄像机进行白平衡调整.

1.常规场景下的白平衡调整.白平衡调整首先要根据拍摄现场主体照明光源的色温,选择合适的色温滤.例如,在低色温光源下拍摄,景物会偏红.应选用1号片3200K偏蓝的色温滤,使画面增添蓝色成分;在高色温光源下拍摄,景物会偏蓝,应选用3号片5600K偏橘红的色温滤,使画面增添红色成分.

为获得准确的白平衡,应当选择标准白纸作为白平衡的基准,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白纸应占取景框的80%以上;要有足够的照明度;寻像器中未显示OK字样时不要移走摄像机;要与被摄主体在同一色温的光照下进行;场景光源变化较大时,应重新进行调整.


2.非常规场景下的白平衡调节.新闻拍摄中,某些画面为了强调艺术效果,要求摄像记者对被摄主体进行再创作.例如拍摄日出或黄昏时要故意让画面偏黄,才能得到理想的暖色调.

在拍摄中,摄像记者可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卡纸调节白平衡,控制画面色调.例如,用橘红色的卡纸调节白平衡时,由于橘红色的的卡纸与标准白的差别不是因照明光源色温高低而引起,所以,当用该摄像机拍摄同一光源下的被摄主体时,就会因绿蓝信号的增加而使画面铺上一层淡青色,形成冷色调.同理,若把卡纸换为淡青色,自动白平衡的结果将通过增益控制使红信号的幅度增大,给画面增添暖色调.

在光学中,如果两种色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色,则这两种颜色就为“互补色”.例如,蓝与黄,红与青等.调节白平衡时,如果在卡纸上有意掺入某种颜色,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调节白平衡,那么画面将偏向卡纸颜色的补色.

控制

摄像机光圈非常类似人眼中的瞳孔,它的作用是通过改变光学镜头的有效孔径,控制光线进入镜头的多少,从而使感光体得到准确的.刚刚从事摄像工作的记者,往往喜欢用自动光圈.实际上,摄像机采用自动光圈也是有条件的:顺光、被拍摄主体大面积受光,而且是整个画面的平均值,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使用自动光圈才可以拍摄出较为准确的电视画面.然而,在逆光条件下,或者拍摄主体只有小面积受光时,又想把小面积部位(如脸部)拍摄清晰,必须采用手动光圈方式才能拍摄出值较为准确的电视画面.

1.在逆光下调整光圈值.逆光拍摄是专业摄像偏爱的拍摄方式之一.为了拍出被摄主体晶莹剔透、生机勃勃的质感,必须采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方式.这时必须采用手动光圈方式,操作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光圈镜头对着拍摄对象,看一下平均自动光圈值,然后把光圈方式设为手动,逐级加大光圈,一般需增加一到两级光圈,直到拍摄主体值正确为止(寻像器刚刚出现“斑马纹”为佳,“斑马纹”即摄像机的测光表).摄像记者只有熟练掌握“斑马纹”的应用,才能准确掌握手动光圈的.

2.在被拍摄主体亮度与环境亮度对比过分悬殊条件下调整光圈值.当被摄主体亮度过高时,在拍摄演播室,现场为了突出主持人(通常用聚光灯强光照明)的情况下,摄像机离被摄主体较远,只能拍摄到主持人的中近景或小全景.此时由于被摄主体的亮度和周围环境的亮度过分悬殊,若采用自动光圈拍摄,则会出现主持人的脸部过度的情况.这时应采用手动光圈,缩小光圈值,直到调整到被摄主体出现层次较丰富的质感画面为止.

当被摄主体亮度过低,而人处在背景较亮的环境时,如背景为白色墙壁、雪地、天空等,由于人脸部的反光与背景的反光对比过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动光圈拍摄中近景或小全景,会造成人物面部不足,因而要进行手动调节,具体手动调节方式与上面逆光条件下的调节方式相同.

在实际拍摄中,由于摄像机所面对的被摄主体亮度变化范围比较大,所有的视频信号都要通过放大或缩小来进行处理.因此,在一定的动态范围里,光线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手动光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画面出现平均亮度的问题,但只要掌握光圈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技术,熟悉摄像机的功能,按照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就能达到电视画面创作最理想的要求.

找准焦点

衡量电视新闻画面的一个最低标准就是“实不实”,对于摄像记者来说,拍摄的每一个画面都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焦点并不容易.新闻摄像经常是摄像记者单兵作战,不像拍摄纪录片、影视剧时还有摄像助理或焦点员.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稍纵即逝的新闻画面,焦点问题就成了一大挑战.

1.拍摄稳定主体时的聚焦.目前,绝大多数的广播级摄像机都配置有变焦比较大的手控聚焦镜头(标准镜头),简称“标头”.在使用“标头”拍摄相对稳定的人或物体时,为避免拍摄主体聚焦不实的缺点,应在录制前把镜头推上去,以拍摄主体聚焦,再把镜头拉出来,调整好构图和景别,然后按下录制钮开始拍摄.这一常规而又严谨的拍摄习惯要应用于每一个稳定主体的拍摄.

2.拍摄动态主体时的聚焦.对于运动的拍摄主体,摄像记者应该通过在拍摄时边聚焦边变焦的方法(即跟焦点),把被摄主体的焦点跟牢,拍摄出主体清晰、焦点明确的电视画面.同一个镜头画面中有两个甚至多个拍摄主体时,应该采取根据不同拍摄主体聚焦来调整景别和构图的方法,以获取准确的焦点,大体可分为跟焦点变焦和掐焦点变焦两种手法,通过焦点的变换,来发挥画面语言对不同叙述主体表述的特性.

3.拍摄人物时取得“前实后虚”效果的方法.平时在拍摄人物采访画面时,经常需要“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这就需要结合快门、光圈进行操作.拍摄前先把快门速度调快,随着时间的缩短,画面亮度会降低,如果要保持画面亮度不变,则必须在调快快门速度的同时增大光圈值.光圈大则景深小,聚焦拍摄主体焦点时更要精准到位,这样就可以成功获得小景深构图画面(即前实后虚).

结 语

调节色温、控制、找准焦点这三个要点是电视摄像记者必练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拍出的画面就容易出问题.电视新闻作品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来表现情节和内容,一个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胜过千言万语.电视新闻摄像不是简单的技术录制,优秀的电视摄像记者,除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蒙太奇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剪辑意识等良好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日照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