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成熟文风什么样?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78 浏览:32365

提要:与使用文字的传统纸媒介相比,电视新闻使用的视听语言包括解说词、现场同期声、音响等有声语言和镜头画面、字幕图表等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文风,不仅仅是指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文风,还包括同期声的运用、镜头画面的编辑、字幕图表特技的使用等多个方面.优秀电视新闻的文风要通过电视叙事讲述新闻事实;通过有声语言升华新闻主题;通过画面镜头传递新闻真实;通过提示字幕方便观众收视.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 文风 作品 评析

电视叙事讲述新闻事实

叙事,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在电视新闻中,讲述新闻事实要以记者采写的文字稿作为底本,经播音员配音后以解说词的有声语言向观众传播,也要运用同期声音,还要运用画面镜头,只有这几种语言符号配合得当,才能成功地实现“讲什么”和“如何讲”的目标.否则,一种语言会破坏其它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引起叙事次序和逻辑的混乱.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注重电视画面蒙太奇的叙事功能,讲述新闻事件时力求有声语言和镜头画面密切配合,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叙事结构,新闻内容具有清晰的叙述逻辑.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聚焦医患“第三方”》中,记者用叙事方法对“医患纠纷”这样一个老问题进行报道,使一件错综复杂的医患纠纷案例得到清晰的报道.新闻以患者吴升炫的突然去世为讲述切入口,先后介绍患者的治病经历、患者的生平概况、医患双方的争执与矛盾、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逐步介入、专家咨询会对吴升炫病史的分析判断、医患双方最终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等诸多事件,最后以吴升炫事件得到公正解决为结束.这些诸多小事件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表现人物个性的同期声,小事件之间由事件发生前后的本身逻辑来环环相扣,而在总体结构上都由吴升炫的一次意外医疗事故这个大事件来串联,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介的叙述功能.

在叙述事实逻辑清晰的基础上,《聚焦医患“第三方”》还注重镜头画面时空逻辑与解说词、同期声音表达内容逻辑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对一些已经发生而没有现场画面的新闻事件,新闻或以动态的画面来强化其表达内容,或以同期声音来叙述,力求通过保持事件时空统一和延续,来再现吴升炫医疗纠纷的真实环境与人物活动,以弥补解说词叙述内容的不足.如对吴升炫的生前生活概况的介绍,用妻女的生活场景来补充,对无法用资料画面来说明抽象概念的介绍,用动态画面加强传播效果,如对上海普陀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就用动态演示画面介绍.尤其是这件新闻作品的提要部分,由于画面镜头与解说词传递内容高度契合,观众从画面也能了解这件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

另外一件电视新闻《右玉精神》作品,采用主题性叙事的方法传达宏大的主题.这件新闻作品以山西省右玉县60年绿化沙漠的历史为大的背景,选取右玉县不同时期的多个县委书记为代表,讲述他们身上的故事,挖掘每个事件的始末,表现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多侧面塑造了“县委书记”的群像,表达的是中国“执政为民、艰苦奋斗”的重大主题,丰富的新闻事实与鲜活的新闻人物为宏大的主题性叙事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有声语言升华新闻主题

电视新闻中记者撰写的文字稿经过播音员配音后,和现场同期声一起,成为电视的有声语言.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作品的文字稿件,经过编辑、播音员加工后,解说词中的书面语变成了比较规范的口语,而同期声主要以规范性的口语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融合的电视新闻语体,有利于电子传播技术语境中观众的接收.

恰当的解说词可以使观众解疑释惑,悦神悦志,甚至会产生醒醐灌顶的神奇效果.就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作品的解说词而言,大多数作品的有声语言能声情并茂地向观众传播信息,但不是对画面亦步亦趋的说明,也没有简单地重复画面内容,而是准确表达新闻内容,并深化了画面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观众理解新闻内容.

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鄱阳湖遭遇罕见干旱区域生态链受到威胁》中,解说内容主要以口语为主,书面语基本上被杜绝,对“生态链”这一技术词汇,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表层,而是以鄱阳湖的旱情对夏候鸟、冬候鸟、鲤鱼鲫鱼等常规鱼种、白暨豚江豚等珍贵动物的真切影响,按照递进的线索,诠释“生态链遭受威胁”的主题.用记者现场、一线采访、人物同期等电视元素,使鄱阳湖生态链的背景介绍、专业技术剖析、未来可能态势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最多的传播,实现了有声语言与画面内容的同步进行.


画面镜头传递新闻真实

电视新闻的画面镜头,对有着“百闻不如一见”心理需求的电视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如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一书中所说:“对于绝大部分的群众来说,印象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东西还是电视中的视觉部分”.画面从视觉上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形象性,还对解说内容加以确证和解释,增强新闻真实性,对事件性的动态新闻来说更是如此.

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嘉陵江一餐饮船翻沉11人落水》是一条短消息.在上级提供新闻通稿的情况下,记者运用电视画面的优势,使整条新闻动态性和现场感极强,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记者冒着随时可能被绷断的缆绳击中的危险,完整的记录了整个涨水——船舶翻覆——人员落水漂流遇险——11人获救的全过程.报道这一事件时,记者第一时间抓拍到了遇险船舶碰撞邻船、翻覆、人员落水、人员漂流、救援现场等关键画面,对现场市民由惊慌转变为自觉参与救援的过程也有所关注,两个现场全用真实的画面说话.特别是两船相撞全过程的画面是一个长度近30秒无剪辑的长镜头,真实地还原了从两船还有些距离、再到靠近、撞击、直至最后一只船被撞翻、人员落水的真实现场,体现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用画面镜头说话的特色(从新闻画面可以看出,记者在拍摄这个画面时,由于镜头前面有人挡住了视线,记者保持拍摄状态并快速行走绕过视线前方的人,从而保证了镜头的完整). 另一部获奖作品《记者目击:震后的盈江县城》是一条消息,记录了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城地震后盈江警民携手自救的场景.记者冒着频繁发生的余震,拍摄了大量珍贵的视频资料,整个过程由记者现场串讲,现场感极强,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地震时人们慌乱地奔跑,倒塌的楼房,救援人员紧急施救,两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便了解到了灾区的真实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提示字幕方便观众收视

“图表字幕”是电视新闻视听表意符号的一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字幕能够明确指出电视画面的具体涵义,排除其画面的“多义性”,可以对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提示或点评,突出新闻事实,帮助观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的字幕运用总体来说水平都较高,字体字色使用都较为规范,错别字少,注意与电视新闻节目内容、风格、色彩和色调的合理搭配,提示新闻重点内容,丰富了视觉信息,也方便观众收看.比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报道了2011年7月15日主席在中南海接待了美国芝加哥佩顿中学师生.在挂角“资料”字幕的帮助下,新闻使用了2011年1月国家主席参观了芝加哥佩顿中学的资料画面.如果没有字幕的标注,这条新闻的时空逻辑就会错乱,让观众难以理解.

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直播作品《东日本大地震周日特别报道》综合运用了“演播室口播导语”“画面/解说”“同期声访谈”“记者出镜”“图表字幕”“嘉宾访谈/记者连线”等多种多样的传播形态.营造了一种鲜明的视听节奏,有较强的现场感,丰富了观众视听感受.“东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的背景标题字幕是白字黑框,主标题字幕是黄字黑边,字幕内容则随着新闻内容随时更新,这两个主要字幕字体端庄、凝重严肃,符合传播灾祸内容的情感色彩.节目一开始,震前日本各地的美丽画面都标上的“地名”,与地震时各地的画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对日本地形地貌的介绍,《东日本大地震周日特别报道》用立体式的三维动画地图介绍,清晰形象.地震时日本市民惊慌时的同期声都用中日文双语字幕注明,利于观众收看.编辑温情地用特技字幕的方法标出了“一只无路可逃的小狗”画面,让观众印象深刻.大火、海啸等画面都标上了时间与地点的字幕,在播出央视特派记者采访的新闻片段前,播出了特派记者的名字字幕和个人照片,体现了央视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地震灾区记者的人格尊重.以上这些都说明央视为直播做了大量字幕预制的准备工作,从而确保了这样一个大时段的成功直播.

总体来说,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在讲述新闻事实、规范电视解说用语、传递真实画面镜头、运用字幕方便观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既是“走转改”成果的反映.但同时,作为中国新闻奖的成果,这些作品对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改变文风无疑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助于从“质”上构建我国成熟的电视新闻文风.

编辑 张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