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74 浏览:71151

[摘 要 ]本文以数字化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专业人才需求为切入点,在分析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新闻理论研究不足、教材缺乏、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同时根据体育新闻的专业特色及发展模式,就体育新闻学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体育新闻学科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建设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媒体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无论是文字的内容还是图片的内容,包括摄像的内容,都通过网络、通过数字来整合,传输方式、集成方式全部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与之对应,新媒体传播主体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很多传播广告不再通过传统的发行渠道,不再通过有线电视信号,而是卫星、网络等等.面对用户端的多样及时性碎片性,作为媒体端,采集的传输也变得非常多样化,各方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全媒体的网络.如何应对这么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又在发展中的网络,是媒体界的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当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也发展迅猛,大量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将被社会所需.如何培养体育全媒体人才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则是面对挑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发展迅速,全国高校新闻专业点已达661个,新闻专业在校生12~13万人,年毕业生3~4万人,但社会新闻媒体总需求只有1万多人,总体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新闻专业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改革现有教学和培养体制,才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获得长足进步.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其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懂基本的新闻理论,更需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的专门性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1.课程设置杂而不专.

随着新闻学体制的改革,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就主干课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归纳为以下8门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媒介批评、电脑网络编辑.新闻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课程设置极其相似(如表),却没有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

由表可见,各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大体趋同,仅有极少数学院有其特色的课程.四年本科课程多而杂,门门都会一点且重复性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面对不断开设的新课,易造成学而浅的局面.

2.缺乏适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硬件.新闻教学在开始之初,便以突出特色、注重特色培养为口号,但在教材的选择上并未真正实现专业特色.一方面,教材选择并未突出教学培养重点.大多学校选择教材的时候,多是为学生考研提供方便,并参照重点大学的教材选择;另一方面,个别院校开设的新兴传媒专业教材尚未编写出来.有关体育新闻类的教材严重缺乏,教学过程当中只能参照一般的新闻学教材,这样便导致特色专业理论知识构架不清晰,学生无法从基本理论出发来指导业务实践.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教学经验.

学院办学之初,教师可以依靠本校的教师资源和聘请教师来解决问题.但随着新闻专业的发展,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需要.尽管有所改善,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普遍缺乏新闻学的实践操作经历和经验.从实际调查情况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努力学习一些其他社会科学,但整体零散而缺乏系统,肤浅而不厚实,难以适应专业课教学.

二、体育新闻学科发展要求

网络的发展是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方式的一次革命.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急需培养能够适应传播全球化竞争的全媒体专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应具备新闻理论基础,还必须熟练掌握新闻业务,并对媒介融合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加强与媒介集团的合作,建设新闻实验室,以增加案例分析课程为手段,通过观念、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标准,构建符合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各体育院校应设立不同的办学定位,要切合实际地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各体育院校怎么写作于区域,也是办学定位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结合体育新闻学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应体育的教学定位,积极为新闻学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各地区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办学特色,还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确定体育新闻专业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采、写、编、评、摄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的全媒体人才.体育新闻教育毕竟是一般新闻教育的分支,必须重视坚实的新闻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中,我们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专业化与多学科的培养.未来的体育新闻人不仅是精通某个新闻业务,而且还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全媒体的通用人才.

3.多学科知识技能修养的掌握.

通晓各个体育项目并精通某个专项,要了解体育类的知识,如体育概论、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世界顶级赛事与体育明星、各项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运动竞赛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渗入都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储备.课程开设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技能修养,形成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普遍到特色一条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体育院校可以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在教师聘用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及学术、年龄梯度等制定教师人员等级比例来聘用,合理配置师资,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实行访问学习、委培学习等教师队伍建设措施.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福利待遇等相关政策.

三、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对策

1.优化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为适应现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备新闻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交叉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体育新闻报道纪律,能在新闻、出版、宣传、体育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与管理工作的体育新闻高级专门人才.建议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大类:体育新闻传播类(专业核心课)、体育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基础类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实践类和其他类.

2.构建体育新闻专业质量工程.

体育新闻学科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往上看:要实现专业支撑学科;往下看:专业发展需要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和设备、实践条件等要素支持.这是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显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人才,筑牢质量这条生命线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工作,快捷并实效地运行着“质量工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师资培训:教师在岗培训和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实行教师实习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媒体实习轮训,定期聘请媒体优秀从业人员到校讲学;②教学水平:教学竞赛,学生评教,精品课建设;③实践能力: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建立大量实习基地,开展摄影比赛、征文大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校内模拟实战,校外广泛联系实习单位;④科研、硬件:课题立项、论文教材、实验室和文化基地建设.

3.整合体育新闻+英语专业资源.

全国体育院校的外语和新闻专业大都是分开的两个系,跨系间进行专业协调难度系数颇高,因此,各体育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专业互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是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近年的工作重点.比如,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优势在于外语+新闻.具体诠释为,人无我有:两个专业为一个整体系;人有我新:双语教学在两个专业同时进行,新闻专业在高年级双语教学,外语专业四年级开设新闻专业英语基础训练;人新我优: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

4.确定体育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新闻人才不单单是新闻人,而是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能够发布体育新闻的专门性人才.那么,在教学改革中以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基础来进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学习借鉴各体育院校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建构一种专才+通才的新模式.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可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结合,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遵循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将整体课程体系重组为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对两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进行教材建设;设施先进,教学、科研、怎么写作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形成良好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将产学研工作贯穿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必然途径.

注 释:

[1][4] 孟文娣、毕雪梅、张锐、贾静:《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8月

[2] [5]王玉珍、姜晓红、林芳、嵇玲:《创新型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3] 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理念检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6]于晓光:《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 李国民:《后奥运时代的体育新闻教学》,《高师理科学刊》2010年第4期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