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战斗在新闻最前线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48 浏览:19202

山丹,女,蒙古族,1970年11月出生,1990年7月入党,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网络节目中心主任兼文艺制作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成为内蒙古唯一被中组部和授予“全国抗非优秀员”和“全国优秀记者”称号的新闻工作者;2003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200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全国第十届长江韬奋新闻奖,是内蒙古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记者;2012年,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委员.

新闻最前线的战士

2009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十个记者节,山丹的39岁生日.

那天上午,她身穿蒙古袍,胸戴大红花,从部长刘云山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全国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她代表获奖记者的发言《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表扬.

2012年11月8日,是党的十八大开幕的日子,山丹42岁的生日.

这天上午,她同样身穿蒙古袍,胸戴鲜红的代表证,意气风发地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以党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十八大.与此同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用一篇篇报道将人民大会堂的盛况鲜活地传递到内蒙古人民的耳边.

她是内蒙古广播人中第一个获得记者最高奖长江奖殊荣的记者,也是内蒙古两万多名新闻工作者中第一个手捧奖杯的女记者,同样是内蒙古广播人和新闻工作者中第一个党代表.22年记者生涯,她走遍了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采写发表了上万篇各种题材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奖励70多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就有30多项.她善于组织策划,参与筹划大型活动和各类晚会30多台次.她善打硬仗,不怕牺牲,是内蒙古第一个走进非典病房的广播女记者.山丹开花红艳艳.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像一簇火红的山丹花在草原上怒放,无论在哪里,她都是新闻战线上最坚强的战士之一,用手中的话筒,记录着国家和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辛勤笔耕的“高产记者”

因为山丹的生日恰巧是记者节,被同事们戏称“天生的记者”.这个“天生的记者”以采访为天职,别人参加会议只写1篇报道,她却要写3篇,消息、综述加评论.别人出席活动只写消息,她却费尽心思写特写和侧记.最多的时候,当晚的《全区新闻联播》竟播出了她采写的7条报道.有一位老听众惊讶于一个人能写这么多稿子,见了面就竖大拇指:“这个蒙古族姑娘不简单!”

去北京参加全国.在进京的火车上,她就开始忙着采访录音了.短短12天,山丹从北京向台里各档节目发回了74篇报道,创下了“报道之最”.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策划大型采访《风云内蒙古老区万里行》,走遍全区.线路不好,每天只能在凌晨两点发回报道,一路上采写的60多篇报道和拍摄的500多张图片都能订成厚厚一本书了.采访归来,一位70多岁的老听众把打到编辑部,说从山丹的报道中知道了很多内蒙古的抗战故事,一定要见见她,感谢她.

山丹采写的报道数量多,质量高,同事们笑称她是“省优部优免检产品”.《刺破青天锷未残》《用生命守护草原》《的乐章》等作品获得内蒙古政府奖一等奖或特别奖,让她成了台里名副其实的“一支笔”.

敢打硬仗的“铁娘子”

也许是因为蒙古人与生俱来的勇敢和坚韧,也许是钟情的事业给了她勇气和信念.在2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山丹经历过很多次身处险境的采访,可她一次都没有退缩,敢打硬仗不怕死.

她刚刚参加新闻工作的第二年,霍林郭勒国储粮库失火.出现在镜头和话筒前的山丹满脸污垢,头发蓬乱,脚上穿的一只鞋子在救火时不知去向.第一个赶到现场的“记者山丹”的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新闻一等奖.“不雅”的形象也让“铁人”这个雅号在同行和听众中流传开来.

说起最难忘的经历,那是在2003年春天,内蒙古非典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山丹先后4次进入非典隔离病房采访一线的医护人员、非典患者和家属,与刚刚走出非典病房的护士一起过生日.她哭着采访,无以言表内心的激动,默默对着远去的医生背影深深鞠躬.《天职》《誓言无声》《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些蘸着眼泪用心采制的系列报道成为当时最有力量的声音之一.

为了赶写制作这组报道,山丹连续几个晚上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首例非典患者病愈出院,山丹中午1∶00从附属医院采访回来,下午5∶30赶制出录音报道,晚上7∶30又赶到芳汀花园小区了解第一位非典病愈患者回家受阻挠的事情.晚上9∶30回到台里,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连夜写出内参《有关工作不到位,非典病愈患者回家受阻挠》,及时送呈自治区主要领导.自治区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派人解决,并且出台了不准歧视非典患者的规定.一天水米未进的山丹凌晨1∶00走出电台的大门时,四周寂静,可她心中却充满了和干劲.

当时她全然没有顾及自己的危险,瞒着家人走进非典隔离病房.得知消息后,木讷的丈夫送给她一束红玫瑰,深情地对她说,“你是最美丽的”!当她与同是记者的丈夫一同隔离休息时,7岁的女儿每天都要打,给爸爸妈妈唱祝福的歌.“当了这么多年记者,从没害怕过,只有那一次,心里酸酸的等”山丹说这句话时流着眼泪,从勇敢的记者变成了普通的妻子和担心女儿的妈妈.

后来她把这些感受写进了报告稿,代表内蒙古两万多名记者到广东、湖南和重庆巡回报告,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和理解,中国记协的领导称赞她“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情系草原的“歌者”

山丹是个感性的女记者.用她的话说就是“对新闻事业要钟情,对采访对象要真情,对生命有,对生活有热情”.这些情汇聚在一起,就是记者神圣的职责.22年来,山丹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在农民的炕头上,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她用心记录,用情感受,讴歌家乡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自己的成长成熟.

2001年,山丹到位于内蒙古西部戈壁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在东风航天城,有一个叫“九号半”的地方,这是东风航天城的烈士陵园,整齐地排列着600座墓碑.其中一座墓碑前,一束鲜花还很鲜艳,墓碑的主人是一位从上海滩来到戈壁滩整整35年的女将军.她叫潘仁瑾,半年前她患胃癌晚期,经常大口吐血.而当时的工作,已经到了数据测量的关键时刻,助手不让她上塔架作业.可她说数据一丝一毫也不能出错,坚持自己上.她的助手对山丹讲:“潘老师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爬,高高的旋梯上,潘老师显得那么瘦小.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我们仰头看到潘老师的白发一缕一缕地飘起,心里就想,潘老师等真的老了.” 潘仁瑾被送往北京301医院后,为了给她过最后一次生日,助手们准备了一块儿小小的蛋糕,榨了一杯西瓜汁儿.已经吞咽不下任何食物的她强忍着剧痛,笑着和大家打招呼,喝了一大口西瓜汁.然后趁着大家不注意,转身悄悄吐在手纸上.就这一口西瓜汁,已经让她全身是汗了.大家默默告辞了.谁也不知道,大家走后,潘仁瑾的丈夫,一个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躲在卫生间里抱头失声痛哭.他是航天城的基地司令员,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此前,他是妻子山一样的屏障;此时,他只是一个悲痛欲绝的丈夫.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让山丹怎能不落泪!在航天城采访了10天,山丹哭了10天.回来后写成长篇录音通讯《刺破青天锷未残》,在台播出时,航天城的官兵们集体收听了报道,为山丹寄来了亲笔签名的邮票纪念册和神舟飞船模型.从此,山丹有了浓浓的航天情结,从神五到神九,每一次飞船升空,她都会翻开那珍贵的礼物,重温当时的回忆.

草原上淳朴的农牧民不识她的长相,却熟知她的声音和名字,这就是广播的魅力.她深情地爱着生养她的这片草原,爱这里粗犷悠扬的牧歌,更爱给予她这簇山丹花火红生命力的沃土.22年,在奔跑着的记者生涯中,她一次次地被这片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上的人和事感动着,用手中的话筒,将人们的心声响亮地传遍全国各地.她,就是那束怒放在草原上的山丹花!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