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05 浏览:45775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参与式教学过程,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

敢于畅所欲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自身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挖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视学生为灌装知识的 “容器”,只满足于将知识“倒给”学生,至于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知识的形成过程,则一概不问.因而,这就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会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于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更由于师生双边关系的不平衡,即使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也难以得到教师的欣赏和肯定.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被逐渐扼杀,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也随之丧失.

新课程理念呼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突破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问,给课堂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从课堂的权威向合作者、引导者转变,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赏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讨论,勇于发表看法和提出质疑.特别是针对回答失误和不完整的学生,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对他们的勇气加以激励和表扬,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神采飞扬,思绪千里;才能畅所欲言,有疑必问.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

愿意刨根问底

杜威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他们一个实际的情境,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思维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他们主动思维,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此时,教师设计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都可将学生引入新的情境中,让学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使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

例如,在讲“菱形的面积”时,我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随意说出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我就能立即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他们对此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这是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状态.

三、教给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

善于切中肯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敢提问题,愿提问题,还要会提问题.教师适度引导,科学点拨,让学生透过表面知识,看到本质,从貌似无疑之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条理性、深刻性,让学生通过正向、反向、步步深入、多方位发现事物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先出示问题:求经过两点(0,6)和(-3,0)的直线解析式.当学生正拿出纸笔准备演算时,我告诉学生,老师已经口算出该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了.在这样一种方式下,学生自然会想到一些问题: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老师求的对不对?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求出来的?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起来之后,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此时有的学生追问:这一客观规律,能否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当题目给出的是平面中的任意两点,我们又该如何准确快速地求出函数关系式呢?这样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把握问题的重心,针对问题的实质要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既培养了他们善于质疑、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知识的运用,其思维的条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构建易于操作的模式,引导学

生有的放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巩固学生的质疑能力,使课堂质疑成为一种习惯,构建学生易于操作的模式.

1.让学生学会预习,培养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经过预习,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具有对新知的困惑,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

2.在多边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恰当的数学情境中,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进行共同讨论,在互相合作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学习更主动.

总之,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我们要在数学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既敢问,又想问,更会问,从而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