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学学术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99 浏览:118159

摘 要 :经学在两汉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并形成今古文经学两种流派,这两派在学术发展中论争不断,此消彼长,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风的改变,其重义理与重训诂考据的治学理念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学术影响深远.

关 键 词 :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习惯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阐明和研究也形成了专门之学――经学.经学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来,因对其看法和认识的不同而存在着今古文之分.

经学的今古文之分,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问题,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格局,对中国古代学术影响深远.在此试从经学产生的背景及今古文经学的异同、论争、演变、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以理出今古文经学学术发展脉络.

一、经学的产生及概述

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虽然它是所谓的“显学”,影响很大,但在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武器统一中国后,法家思想显示了以刑法治国的成效,使得传统儒学受到严重打压.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取得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提出了“除秦苛法”,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这种统治思想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政治上却出现严重危机,突出表现在诸侯王势力强大,皇权削弱甚至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贾谊、晁错等人提出“削藩”政策,结果引起矛盾激化,暴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这种局面说明“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当时的统治,加强集权势在必行.

西汉中叶,汉武帝凭借入汉以来休养生息所积蓄的强大经济实力,在加强集权君主专制的同时,为维护思想上的统一,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提高到官学正统地位,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法定”为“经典”.

东汉时,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在“五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是为“七经”.唐代兴科举,以九经取士,除《诗》《书》《易》外,另加《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为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27―840年),又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十二经中,除上述九经外,又有《论语》、《孝经》和《尔雅》.宋写作技巧学发展,《孟子》进入“经”的行列,合唐代十二经,就成为今人所看到的“十三经”.儒家的思想观点集中保留在“十三经”之中.

有了“经”,也就有了“经学”,从此开始了经学时代.

二、今古文经学的异同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绝大部分被销毁了.西汉建立后,这些儒家经典的古文旧本大都没有传下来,它们主要是由战国以来的学者们通过口传心授传诵下来的.当西汉社会生活稳定以后,人们便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这些儒家经典抄录下来,写成定本,当时人称它们为今文经.另一方面,西汉时期人们又多次从民间和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古文经.

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原只是写本不同,但后来却形成两个学术上的派别: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这两个学派各立门户,各有师法,它们对孔子的评价,对六经的解释以及治学的原则、方法都存在很大分歧.概要而言,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写本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书写字体不同.今文经是汉时著于竹帛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六国文字抄的古本.所谓“古文”,是汉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作为文字形体的概念,古文在汉代被认为是不仅在隶书、小篆之先,而且在大篆之先的一种比较难辨识的较古的文字.其实,古文的使用时代并不古,经近人考证,古文实为战国时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以及周、鲁等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字(见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说文所谓古文说》等文).这种说法不断为新发现的战国文字资料所证实.

2.文字或语句不同.今古文经书写本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文字形体的差别上,还表现在用字的差别上.今古文经字句的差异,有的情况颇为严重.如《汉书艺文志孝经序》说:“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师古曰:“恒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异文几乎占四分之一.又如《论语》,古文与今文齐、鲁二家文句多异,《经典释文叙录》注引恒谭《新论》云:“文异音四百馀字.”又《经典释文》于《论语学而第一》“传不”二字下云:“案郑(玄)校周之本(鲁论),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经典释文》中还保存了许多有关《论语》今古文的异文材料.

3.篇章不同.如《春秋》经文,古文《左传》与今文《公羊传》、《谷梁传》不同.《公》、《谷》二传经文至哀公十四年,而《左传》上有哀公十五、十六两年经文;哀公十四年经文,也较《公》、《谷》二传内容为多.《汉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原著:公羊、谷梁二家).”反映了《春秋》古今两种不同篇章的本子.又如《论语》,今古文分章多不同.分篇也是如此,《鲁论》二十篇,而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同.”

(二)说解不同

今古文经在字体、篇目及文字多少、用字等方面的不同,是双方分歧和斗争的基础.但今古文经形成长期对峙的两大学派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在此,而在于双方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上,在依据的材料上,在对史实的解释上,都存在很大分歧.

1.对孔子的态度.今文家认为,孔子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感天而生的圣人,虽不在帝王之位,却具有帝王之德,所以他们尊孔子为“素王”,是“为汉制法”的圣人.古文家则认为,孔子是三代文化的者和保存者,他总结三代文化成果,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他将前代文献加以整理,以传授给后人,所以孔子是古代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先圣、儒林的祖师.

2.对六经的认识.今文家认为,“五经之本自孔子始”,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是王道之大纲,其中有许多深奥的微言大义.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故六经顺序是按教育程度排列的.《诗》《书》《礼》《乐》是关于文字和道德方面教育的课程,故排在前;而《易》、《春秋》则是孔子思想精华所在,非高才不能领悟,属于高级教育课程,故排在后.古文家则认为,六经是三代文化典章制度以及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忠实记录,故按六经产生时代的早晚排列顺序:《易》八卦为伏羲所画,列为第一位;《尚书》中最早的是《尧典》,在伏羲之后,列为第二位;《诗经》中最早的是《商颂》,故排在第三位;《礼》、《乐》为周公所制,排在第四、第五位;《春秋》是鲁史,经过孔子修改,所以排在最后.

对于六经的来源,今文家与古文家也存在严重分歧.今文家认为,古文经来源不明,无有本师,且改乱旧章,有作伪痕迹,疑点甚多,是异端之学;而今文经学皆出自孔子,师承关系明确,传授系统清楚,是孔学嫡传.古文家则认为,今文经秦火之余而“朽折散绝”,“学残文缺”,今文家“信口说”;古文经“藏于秘府,伏而未发”.直到成帝下令“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始得学人所重.

(三)宗旨不同

今古文经学说解侧重点的不同,是由两家宗旨不同决定的.今文经学家重点研究政治上的,标榜“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直接的、简单化的实用目的,多言阴阳灾异,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把儒学神化,为巩固现实统治怎么写作,说解往往借题发挥,牵强附会;古文经学家重点研究历史的,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理解,多从弄通语言文字入手,学术性较强.

(四)方法不同

由于今古文经学两派对孔子和六经的认识不同,因此影响到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方法也各异其趣.今文家注重微言大义,致力于阐发、揭示经文中的义理,学风活泼.其特色为主观武断,强经就我,繁杂芜蔓,把经典本文搞得支离破碎,往往流于空疏荒诞.古文家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疏通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释,脚踏实地、整理古文献,注解简明,学风朴实,一反今文家便辞巧说的弊病.不过,今文经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包含不少正确结论;古文经说也并不完全质实可靠,确有伪书、伪说.

三、今古文经学的论争

西汉古文经的发现与学者们的研究,是汉代古文献学的一件大事,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强烈反对.今文经学是朝廷正式承认的官学,西汉自文帝始,开始置博士官.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共七家,到了东汉光武帝,立十四家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晚出,为民间流传的私学,未得立于学官、置博士、设弟子员,利禄之路为今文家所垄断,今文家为独霸“利禄之路”,总是千方百计地贬抑古文经学.然而,随着古文经学声势的不断壮大,古文经学家对本学派政治及学术地位受压抑状况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今古文之争势在必然.在汉代经学史上,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共发生四次影响较大的论争.

(一)四次论争

今古文经学第一次之争是西汉成帝、哀帝之际刘歆与太常博士的争论.当时论争的重点在古文经的来源上,其具体情况,《汉书楚元王传附刘歆传》记载得较详细.从中可知:第一,刘歆立古文的建议受到哀帝的支持,却受到当政的今文博士的激烈反对,终拜下风,但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刘歆指出今文家反对古文,实出于垄断学术之私意,表现出“抱残守缺”、“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的腐朽的门户之见.第三,刘歆在学术上将今古文作了比较,认为今文经为秦火之馀,今文家“因陋就寡”,烦琐臆断”;而“古文旧书,皆有徵验”,今文家对古文经的贬抑之辞,纯属诬妄.(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今古文经学第二次之争是东汉光武帝时韩钦、陈元与范升之间的争论.这次论争重点在古文经的内容上,今文家认为古文诸经“各有所执,乖戾分争”,并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在《左传》上,摘出其中违背孔教的事实予以批评;古文家则针对今文家的批评进行辩驳,但双方均分散而零乱,缺乏系统的理论.

今古文经学第三次之争是东汉章帝时贾逵与李育之间关于《左氏传》短长的争辩.此次论争从封建纲常的高度上分析比较今古文经的异同优劣,说明两派的斗争在不断深化,层次越来越高.

今古文经学第四次之争是东汉桓灵时期郑玄与何休关于《公羊》、《左氏》优劣的争论.今文经学大师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其全用今文经不引《周礼》一字,表明了纯正的今文经学立场.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书以攻击古文经学,宣扬《公羊》才是守道的正统.而郑玄站在古文经的立场上,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三书加以批驳.何休见郑玄之书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此后,古文经学遂压倒今文经学,而雄踞学坛.

(二)论争特点

纵观西汉末及东汉今古文之争的概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今文经学始终占据官学席位,而古文经学被排斥在外.第二,从学术论争的角度分析,今文经学由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则由弱变强,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成为东汉经学的主流.当时古文名家众多,而今文名家只有何休,这反映了古文经学在学术上的生命力.第三,今古文经学在论争中互相渗透、吸收,对门户之见有所突破,出现了以古文为主对今文兼容并蓄的现象,这就为经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第四,今古文之争遍涉五经,尤以《春秋》为焦点,此书被今文家用来发挥微言大义,附会阴阳灾异,几乎成为其理论的安身立命之所.

四、今古文经学的演变

两汉时期的今古文经学,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发展中,论争不断.在论争中,两个学派因政治形势及学术发展的不断变化,此消彼长,并最终走向了融合.

(一)今文经学的衰亡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危机严重,今文经学遂以神学编造附会五经,形成谶纬神学.谶纬在表现形式上的荒诞以及内容上的非理性色彩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谶纬最盛行时,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桓谭、王充、张衡等人就对它进行了批判和排斥.王莽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谶纬和今文经学,取得政权后要复古改制,又提倡古文经学.东汉刘秀以图谶起家,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尽管此后光武帝刘秀极力提倡今文经学,企图以兼收并蓄的政策来挽救今文经学,但今文经学仍呈现出衰亡势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其衰亡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原因.

第一,政治方面因素.东汉后期,皇权的腐朽,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的残杀,封建上层建筑的破坏,使今文经学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深重的社会危机,造成了正直派士大夫官僚、太学诸生与宦官操纵的皇权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结果爆发“党锢之祸”.“志士仁人,多填牢户;文人学士,亦干文网,固已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矣.”(见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

第二,学术方面因素.本来,汉代经学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用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义学说为大一统集权的皇权统治提供一套“奉天法古”的理论体系,以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皇权的极度腐朽和异化,从根本上破除了皇权的神圣权威,以君臣为核心的等级尊卑关系和以宗法家族为基础的纲常秩序遭到巨大冲击.这样,今文经学义理与丑恶的现实政治形成鲜明对比,经学义理再也不能为封建统治的一切丑恶遮掩辩护,经学府库中的理论一下子显得贫乏、苍白和无力.此外,今文经学发展到极盛,章句之学繁杂,支离散漫,毫无统绪;其说解随心所欲,自相矛盾,破绽百出;师法、家法规定极严,一经之内有数家之说,门户森严,不相沟通,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古文经学所以能超过今文经学,吸引大批学人由今文经学转向古文经学,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二)古文经学的兴盛

随着今文经学的日渐衰微,古文经学却日益兴盛.古文经以其简明的训诂风格为经学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加以古文诸经初出不久,多无师传之经说,这就为学人的研究和发挥义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任其驰骋.


终东汉一代,古文经学虽始终未立学官,未置博士,但研习古文经学之人却遍及朝野.特别是在和帝以后,太学的博士之学废弛,而私学遍及郡国,成为东汉后期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私学所传授者几乎都是古文经学,出现了杜林、卫宏、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他们学问淹通,著述丰硕,为学界所景仰,声望极高.

(三)今古文经的融合

东汉末年,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独尊众家之上.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兼采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自成一家,形成郑学.由于郑玄能打破经学的门户之见,杂糅古今,考订是非,择善而从,使得郑注兼收各家之长,受到儒生们的极大尊崇,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从此趋于沉寂.

五、今古文经学的影响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二者中无论哪一方,只要对维护封建统治有利,统治者都会肯定它的存在.同时,今古文经学之争对促进当时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改变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不仅是汉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今文经学提供了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料,对后世的义理学派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的“通经致用”思想等就是在今文经学基础上发展壮大的.而古文经学提供了文献学的重要经验和成果,对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训诂考据学派产生过较大影响.一般认为,今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是康有为,古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是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