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教育的不同优劣势比较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88 浏览:56695

摘 要:中外研究生教育具有入学方式不同、课程安排不同、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不同、学制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淘汰机制不同等特点.从中外研究生教育优劣势的比较中可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取长补短,健康发展.关 键 词 :中外研究生教育;不同;优劣比较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6-02一、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1.入学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要想进入研究生的系列,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参加全国统考,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外语和两三门专业课.通过考试后,还需在报考的学校进行复试,这其中有口语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初试和复试都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了.而我国博士生的入学方式比研究生的报考更为严格,必须要有两名以上副教授的推荐才有资格报考.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的录取不通过全国统考,为了找到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入学资格的审查比较严格.其中审查的内容包括教授推荐意见、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学历学位证书、社区怎么写作经历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会增加面试、加试和笔试,申请方式也较多样化.英国的研究生入学也不用考试.而且可以跳级申请.比如可以不通过硕士的学习去申请博士的入学资格,需要的只是大学本科一二等的荣誉学士学位.如果没有一等荣誉学位,二等荣誉学位某些大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具备了导师的推荐和实践,也有可能被录取.这些宽松的入学方式,反映了英国宽进严出的教育特色.2.课程安排不同.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在课程安排上,除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包括英语、政治之类的基础课程.虽然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数是全部课时数的25%,但是授课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专业学科,非专业学科、跨学科或向交叉的学科课程少之又少.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基础教学极为重视.与我国相比,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已经高达50%,是我国的二倍,而且还呈上升趋势.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却逐年下降,目前只占总课时数的25%.和我国少之又少的交叉学科课时相比,美国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学科间的渗透.跨专业硕士从上世纪60年始,每年递增.除此之外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很多大学中都建立起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拥有34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3.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的不同.我国的导师中的教授职称审核不严,致使导师的素质下降,而且大多数教授的知识老化,年龄断层现象严重.反观国外的教授审核制度就显得格外严格.而且成为教授的时间也很长.要经过5到7年的助理教授的磨合和全系教授的投标支持,另外还必须有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在知识更新方面,国外的导师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关注本学科的方向与发展,在学科前沿知识上颇有心得,带领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在导师的设置上我国很不合理,研究生人数多,导师少.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甚至20、30个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和导师经常见不到面的现象,有的甚至没见过面.长此以往,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也就会变差.在做课题方面,研究生不得不为导师做课题,但是所做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深受项目的制约与束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项目.美国的研究生导师的设置比较合理.通常一个导师对应一个学生.除此之外,研究生可以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就开展科研,由研究生顾问指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由多位教师教授,一位教师也可同时教授来自同一学科或学科相近的多位研究生.4.学制设置的不同.我国的硕士与博士的学制由原来的3+3改为现在的2+4,学生不可以提早或推迟毕业.我国不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博士一般为四年,只要修满学分,何时毕业均可.有人可以提早,3年便可毕业,有人要推迟,7年才可毕业.英国的博士一般为3年,如果有硕士学位的可以变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先工作,后完成未完成的课程.5.教学方式的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堂不是导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老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具备辩驳的意识,不要认为任何结论是一成不变的,是绝对正确,即使是自己导师的结论,当有疑问时,也应该有勇气去质疑.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重视研讨课(seminar),新生在开学的时候,就会拿到一份教学指导,其中包括研讨课的主题及教学资料.以便学生早早做好准备.每次研讨课由一名学生主持,其他学生可参与研讨.这种形式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6.淘汰机制的不同.美国有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淘汰率高,一般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高达30%~40%.中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低,几乎为零.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以至于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1.优势(1)入学方式的相对宽松.国外的研究生入学方式相对宽松,特别是以英国为例,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学生也不必为了考试特地去参加辅导班准备.也不必为了一分之差,痛失入学机会.而且最终考试只是参考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比如美国申请研究生时要看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国外这种宽松的入学制度可以吸引世界各地有志学子来共同学习.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2)严格的淘汰制度.淘汰制度就像筛子一样,淘汰很多懒散或研究能力不强的学生,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留了下来.相比之下,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很低,学习过程的监督、论文答辩的考察都不是很严.这就是为什么分别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了.国外这种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比如德国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极高.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材料,否则很难达到学术要求.在论文的审核方面,分别在论文评议、委员会审议、口试与答辩等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 (3)基础课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助于就业.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的课时数是我国的二倍,另外非常重视跨学科的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宽广,不仅局限与本专业,对于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也把握得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国内的跨专业的课时数少之又少,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单一,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业面也窄.(4)合理的导师设置与严苛的导师审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国外严苛的教授审核保证了导师的整体水平.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见国外的教授是磨出来的.而且导师还有相应的淘汰制度,就算好不容易获得的教授职称,如果在几年之内拿不出新的研究成果,就必须被解雇.这种机制有助于教授的学术更新,不易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另外一对一的导师设置比中国的一对多的设置也相对更合理一些.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导师这里有利资源,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5)弹性化学制设置更符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美国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就可提早毕业.如果有的学生因为半工半读,或全职的工作,影响学分的获得,也可以推迟毕业.(6)研讨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对任何观点或结论勇于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研讨会的教学形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于结论的观点,可以在研讨课上得到论证与支持.这无疑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术的更新与发展.2.劣势(1)学费高.不单单只是国外的留学生觉得学费太高,来自本国当地家庭的学生也觉得学费太高.以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和医疗开支的增长速度.(2)难毕业.由于课程设置难度过高和教育经费的缩减,美国大学的毕业率逐年下降.据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的调查报告中表明,美国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毕业率低.三、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1.优势(1)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国家从1998年开始,累计安排国债资金240亿,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这些资金用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包括高校教学楼,科研实验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等的建设.(2)学费相对低廉.相对于美国大学的高学费,中国研究生的学费相对低廉.而且目前80%的博士研究生和70%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基本奖助学金的资助.据有关数据显示,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是每年10000元,三年制硕士是每年8000元.2.劣势(1)招生制度.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考生的研究能力.从招生单位来讲,缺乏自主权,国家在宏观控制上也显得被动.另外,凡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都能报考研究生,使工作量骤增.各招生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对考生的基本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要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科研及逻辑思辨能力.根据国情,采取“资格式”和“考试式”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2)没有相应的淘汰制度.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高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高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3)课程设置有问题.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只限于专业学科,没有交叉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的安排,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而且基础课只有美国的一半,这种安排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4)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国教师的讲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单项式的而非双向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秀卿,张景安. 国外研究生教育[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2001.[2]高等教育法规编写组.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孙晓敏,薛刚. 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启示[J]. 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5]李向军. 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 法制与社会, 2010.〔责任编辑: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