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生信息素养情况——基于北京交通大学的数据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00 浏览:98474

摘 要:通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途径选择与期望三个主要方面的数据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建立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教育整合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 键 词 :信息素养;研究生;数据;北京交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45-03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首次提出后又经该协会定义的.随着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一方面,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检索,是利用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两者均取决于人的信息素养.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

在北京交通大学,早在2004年,便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列入了研究生学期教育的内容,为了全面掌握研究生信息素养情况,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于2011年9月对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形式对于相关重点问题进行了确认.

一、样本与调查维度说明

调查根据各院系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相对比例,共随机抽取360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经检查核对,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样本总量占6 847名学术型研究生总量的5.3%.有效样本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50人,计算机学院29人,经济管理学院97人,交通运输学院29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9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0人,电气工程学院20人,理学院21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人,软件学院17人,建筑艺术系5人,语言与传播学院5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占84.54%,其余为博士研究生;从年级分布看,一年级占45.18%,二年级研究生占43.73,三年级研究生只占11.07%;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73%,女性占42.27%,与我校男女生总体比例58.4∶41.6持平.

调查的维度包括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途径选择与期望三个大的方面,共包含22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

1.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明:近四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有34.74%的被访者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信息检索或类似的课程;有40.12%的被访者没有学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的课程或听过相关讲座.

2.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在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方面,以图书馆资源配合网络搜索引擎为主;将近1/3的学生经常使用纸本书和期刊,并通过专业相关论坛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利用免费的(见表1).

在对既有资源的深入使用方面,对我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有80.62%的学生使用过借还书怎么写作;61.67%的学生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44.49%的学生进行过书刊阅览;只有36.12%的学生使用过学术资源门户;26.43%的学生做过信息咨询;17.62%的学生使用过馆际互借;甚至有20%未使用过借还书怎么写作(见表2).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涌现出很多面向公众的免费软件,这些开源软件除了在社交网络方面,在各专业领域里也层出不穷,熟练运用这些免费软件将是对我们当前有限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使用情况并不普遍.有15.42%的学生没有用过任何一款开源软件(见表3).

研究生对本专业领域内优秀文献及前沿信息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创新力.研究生对其专业核心期刊及网站信息的掌握途径如下:60.79%的学生请教导师或同学,46.26%的学生利用期刊导航系统,28.63%的学生利用CSSCI或CSCD获知,11.45%的同学咨询图书馆员,其他途径为4.41%(见表4).

从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来看,有3.08%的学生从不使用本专业外文数据库;有43.17%的学生不熟悉外文数据库但常用Google找英文文献阅读;只有29.52%的学生经常使用本专业的外文数据库.由此可见,我校的专业外语和外文数据库的培训亟须加强(见表5).

学术数据库的便捷和及时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之而来的大量电子文档如果得不到系统的管理,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国外学校情况相比,我校研究生对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以三种最广泛使用的管理工具为调查对象,使用过endnote、noteexpress或 refwork这三种管理软件的学生分别占16.74%、12.33%和8.81%,竟有近63.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见下页表6).

3.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向与途径选择.调查显示:31.42%的被访者不太能对所浏览的网站的权威性作出判断,2.65%的被访者完全不能判断出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有40.27%的被访者回答能够判断网站的权威性,但根据的是模糊的经验;只有25.66%的被访者因为听过有关讲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

信息搜索能力提高途径方面,43%的同学希望采取听主题讲座的方式;22%的同学选择上选修课;20%的同学选择自学;15%的同学愿意请教导师和同学.

三、分析与建议

1.需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近四成研究生在入学之前没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这样的数据映射了中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国外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通过Elsevier、Infotrieve等检索系统都可以检索到众多的研究文献.而通过“google”进行网络检索则返回了1 180 000条记录.这些记录中包含大量的信息素养研究组织、论坛、专门研究网站和资源网站,可以找到数量丰富的研究报告、论文、会议文献及有关的项目和计划等资料.资料还反映出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逐渐由最初单纯的信息技能掌握到人的整体素养层面的演进以及信息素养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的过程.
相对而言,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比发达国家滞后得多.198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此后,受国外影响,中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养层面的研究.就发文量而言,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95年首次在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概念,但之后发文数量一直非常有限,到2011年一共682篇.反映出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在对被调查者的访谈中,他们接受的信息教育要么就是计算机教育(简称为“计算机课”、“电脑课”)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要么就是信息化教育,即将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用于辅助教育.从2000年开始,信息素养概念已进入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人士的视野,在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相关政策中也出现了“信息素养”的提法,但基本上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而图书情报界则主要是从原有的用户教育、尤其是文献检索课的视角来看待信息素养.

因而,针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上的学习与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有待建立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涵盖教育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评估的依据,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因此,各国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在这一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素养标准分别制定于1998年和2000年.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交流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全国通用的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参照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指标.

信息素养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领域一样,素养的提高是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持续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局部的强化难以实现.且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便要走向职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的压力,还有面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的压力.如果单纯从研究生阶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即使体系完备,也难以避免学生现学现用,不成系统的弊端.

3.信息素养教育亟待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表明: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探讨促进图书馆、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密切合作、谋求多学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已经是研究重点之一.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无论是从学科发展的广泛外延来说,还是受教育者应有的水平来说,都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外文数据库的使用、还是专业文献检索以及如何提高有效信息检索能力诸多方面,均没有形成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机制,多数被调查者以自学、根据模糊的经验寻找需要的专业信息,少数人才会依赖于有经验者提高自己的专业信息能力,即使这样也难免不系统.而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既能依托现有的课程培养计划获得相应时间保障,又能依托相对熟悉的老师和具体的问题,得到更有成效的结果.

目前,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总体而言,研究生还普遍存在着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所以,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决不能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甚至只是一门选修课来学习.要怎么写作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凭借掌握该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的环境与团队,并由有经验者实行有效指导,在相关的课程学习中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才有更多实现创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 魏 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