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88 浏览:11121

摘 要 :进入新的世纪,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相继进行了改革.一系列拓展课程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理念、模式与考核体系,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教师需加强自身素养,扩大知识储备,使之转化为更全面的知识输出.同时,强化对于学生的形成性评估;另一方面,学生需转变被动的知识输入,独立自主地学习语言,培养自身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14-03

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英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育日益低龄化、深入化.小学与中学相继发布了新一版的课程标准,其理念是适应新的时怎么发表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现实需求与学生本体素质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大学英语在课堂形式、内容、实施、效果各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中小学基础英语阶段,无论是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均有所加强,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前,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英语基础语法,较多地运用了基础词汇,具有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进入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因时而变、因地制宜、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素养,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的调整.

与此同时,“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小学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教案、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接受和认可.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也要做到衔接,通过课堂面授教学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既满足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也适应网络化、即时化的时代需求.


苏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普通本科高校.江苏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方面发展较好.学校所在地苏州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全覆盖.突出体现在本地生源综合英语素养较高,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读写能力.随着全国教学改革的推广和深入,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我院于2010年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循序渐进的大学英语改革对于我院大学英语课程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良性开展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我院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与优秀率的逐年提高,学生关注焦点已不再局限于大学英语应试能力,而是侧重于交际能力的训练和语言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其通用性、广泛性、实用性越来越为学生所看重.

大学英语要做到与中学阶段的顺畅衔接,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上要更进一步.教学改革也是促进英语教育网络化、自主化的必要措施.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高效、即时、迅捷、独立的时代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是英语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其重要性和学分优势日益受到挑战.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相继减少了大学英语的课时数,弱化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的挂钩.任何学科要生存发展,必然要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同时,课程改革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学人才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效果的百花齐放.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仅仅对教学要求进行了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师生配比、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体系,因此单纯的生搬硬套并不一定符合各校实际,在经历一系列的试验后,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我院的英语教学改革实施较晚,是在借鉴了兄弟学校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自身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广的.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其实效性也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检验.

课程设置有待商榷,师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在教学材料、教学体例、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但改革的方向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后学生的主动接受认知、求知,依然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体现.新的教学材料的引进、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新的教学管理机制的采纳,要求师生以及教学管理者三方密切配合,以期实现课改更高层次的目标.

按照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要求,[1]我院也相应地开展了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中级口译等多门拓展课程,一方面符合语言基础课程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应用技能型语言学习的诉求.在具体的选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挫折.

首先,专业英语授课时间固定,在不易变动的板块课之间,学生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选择,选取所需拓展课程,决定所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知识积累,先天能力的差异性,不同的课程难以保持一致的高水平讲解能力.这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其次,课程学习所需时间精力,各科目考察内容与形式均有所不同,但是学分计算却一视同仁,师生在课程双向选择方面,往往难以做到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在统筹安排下,各教师最后均选取相应的拓展课程,但更多的是新的教学任务的安排,难以做到真正地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许多学生在学分利益和省时省力导向的驱使下,往往选取的并不是适合自己自身发展的课程,这就难以实现课程的效度和开放性. 再次,受学校软硬件设施和管理模式所限,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待加强.我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上做到了多媒体教室的全面覆盖,语言实验室也随之更新换代.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的限制,教学设施的分配还是较为紧张.除此之外,拓展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估,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新课程意味着需要在课外抽出若干额外时间,基于网络进行自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座谈、研讨、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务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的自学过程和教师的督导职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务系统的支持与配合是不尽如人意的,不利于教师热情高效地展开工作,也不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教学管理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合理配置,并加大对于课外师生互动扶持的力度,促使师生适应立足课堂、基于网络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高校改革和英语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延续和深入,与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宗旨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改革能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由教师主导型向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模式平稳过渡.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促使教师主动汲取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清除自己的知识盲点.同时,文化、艺术、技能课的引入需要不同的知识储备与传授技巧,这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充电”的再提高过程.新课程有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在竞争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特长,促进整体的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作为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扩展了学生的英语接触面,超出了原有教科书的范围,培养了学生认知的自觉性与创造力,对于今后专业发展和职业核心竞争力不无裨益.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过去单纯以四六级等考试为指针的英语学习考核体系.注重应试考试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教条化与单一化.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投入,只注重考前辅导,靠猜题、走“捷径”应付考试,都是改革的重点.[1]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教师追踪学生学习的一点一滴,给予必要的监督与指导.形成性评估的引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评价,促进了师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