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550 浏览:145536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表现为就业观念方面的功利心理与失落心理过于传统;自我认识方面的自卑虚荣与自傲自大;人格心理方面的偏执与焦躁;人际关系方面的盲目跟风与嫉妒等.作者就所列的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提出具体调适的方法,即要结合学生、家庭、社会及舆论,以及学校在建立统一连贯的机制等方面共同努力.

关 键 词:大学就业心理问题调适方法就业观念自我认识人格心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被打破,大学生的就业已完全受市场力量的驱使.这既给大学生择业提供了自由、公平竞争的有利条件,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造成了一些就业心理误区,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1]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约有20%至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而进入新世纪,这一比列已逐步攀升至30%左右.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亟待解决,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才与潜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2]心理压力,是指当外在要求超过个体能力或在个体付出努力的情况下仍难以应付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心理压力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在要求过高,超过了个体的能力、努力范围;二是个体的能力、努力有限,达不到外在要求.[3]自1999年我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迈入崭新阶段,而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攀升.

图1

如图1所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15万,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增加至680万人,而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4]可见若加上2013年的未就业人数,再递延至2014年毕业生人数,今年的求职大军又浩浩荡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段时间尤显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就业观念方面

1.因社会风气造成的功利心理.因为受到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切实际地期望获得起点低、要求低、薪水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倾向于选择待遇好、名声大、国际性强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而不是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和实际能力.只选择相比较而言收入高、升职快、且被认为能培养“白领”甚至“金领”的金融公司、外贸企业、银行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热门选择,而传统的机械、机床设备等方面的领域因被社会一些舆论认为是“蓝领”而日益趋冷.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近年来被学生热捧,直接原因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高社会地位和优越待遇.不难看出,择业时他人的看法和社会舆论的评价取代了大学生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功利心理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一方面造成某些热门行业竞争激烈,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导致某些基础行业和冷门行业人才紧缺,行业发展停滞.

2.因期望过高产生的失落心理.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也就是说,期望中的职位或者企事业单位与现实中自身的水平能够达到的地位相差甚远.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尽力挖掘探究本专业本领域的知识和潜力,也没有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积极联系实习单位,没有在择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本专业或者在本领域实践,在缺乏实际经验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想象中的择业对象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较顺利,因此容易受到挫折,并且受挫感强烈.而择业对象及用人单位在面向学生的笔试和面试等测试中,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行业特点、市场变化,以及经济环境精心设置题目,其范围涵盖了学生所学领域知识、择业原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心理测试等内容,这让众多塔中的学生始料未及,从而这种双向选择中的期望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学生的失落心理.

3.因传统观念过强导致缺乏冒险与创新.传统观念过强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对口.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未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或者在择业时不考虑将自己的兴趣专长与所选岗位相结合,而是一味追求与自己的大学专业吻合和对口的职业.同理想情况相悖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寻找与专业对口的过程中会遭遇到激烈的竞争,当遇到粥多僧少的局面,学生择业时不得不惴惴不安地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毕业生的就业现象中,跨行业、跨领域,以及从事创意创新或概念工作的甚少.在国家呼吁西部大开发和去中西部支教的同时,大学毕业生依然执著地涌入大城市、大企业,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很多人宁愿在城市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不愿去国家需要的、充满机遇的地区或者领域工作.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东西部的均衡发展,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其造成的影响令人担忧.

(二)自我认识方面

1.自卑与虚荣共存.尽管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照顾,各省市的大学生录取比例直线升高,录取形式日益多样化,但大学生人数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较小.因为比重的稀缺,所以大学生一直成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家庭与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呵护与投入是持续而巨大的,这会让一些学生产生理所当然的心理,认为自己作为精英人才应当被重视、被鼓励、被肯定,从而导致虚荣心膨胀.所以一旦在求职的过程中被用人单位否决或者提出批评建议,这些学生便感到很难接受.从自我感觉良好变为否定自己,乃至自卑,甚至在短时间内自暴自弃.这种自卑与人格教育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就业态度的积极性.


2.自大与自傲相辅.由于学生受到家庭的宠爱,求学过程一直处于顺境,因此会产生优越感,将自己认定为最优秀的个体,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力求完美,倾向于选择外企五百强、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这种追求完美和过度良好的心态就表现为自傲和自大.来自偏远地区或家境情况不佳的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以社会最优秀阶层为要求,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学业成绩优秀,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过高的心理优势.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大自傲与自卑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的.(三)人格心理方面

1.偏执心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偏执心理,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高校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偏执不仅仅是因求职激发的,而是由大学期间各种舆论和自我导向及虚荣心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积累而成的.因此在短时间内,导师和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劝说不会产生实质和迅速的影响,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历尽尝试和挫折之后,才会逐步减弱最后转为切合实际.

2.焦躁心理.焦躁心理会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求职过程,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和面试时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求职准备,而是以千篇一律的说辞去应付面试和招聘.在焦躁的同时,学生容易在短期内忽视个人健康.因为学生在求职就业这段时间内,会经历多种心理情绪和人格问题,在心理压力和个人健康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面试的过程中学生会显得信心不足和气色不佳,从而影响最终的就业录取.

(四)人际关系方面

1.盲目跟风择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从众心理,这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学生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做出经过思考的选择,然而也有许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于是开始茫然,紧接着惶惶而不知所措.鉴于找工作的学生为数较多,这时从众心理开始发挥作用影响,意识较晚者与意志不坚定者开始追随他人,他人选什么企业,涉足哪些行业,盲目着跟风.从而忽视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然而这种盲目跟风的择业对于成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毫无裨益的.

2.嫉妒攀比择业.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之间比较和攀比程度会很大.学生会比简历、比面试、比工作,甚至比未来的工资和潜在的升迁机会.嫉妒这种不良的情绪将会蔓延,嫉妒破坏了同学之间合作和阻碍了良性竞争.少数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诋毁他人,伤害同学情谊,殊不知也会给招聘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与预防

学生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进校之后应当多借阅心理方面书籍,学会自我调整,如何抵抗压力,避免紧张,如何克服嫉妒心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可以多涉及职场方面的指导书,提前了解职场环境,就业流程,面试环节等,做到未雨绸缪,胸有成竹.在本科阶段四年时间里,学生应当找机会真正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好寒暑检测,通过自己的能力走入社会了解职业环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充分地将书本知识与未来用人单位可能涉及的范围相联系.

家庭观念转变

学生家长应改变观念,切莫认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理所当然的天之骄子.家长应减少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感,试图让孩子在寒暑检测打工,做,学会理财甚至是财务独立.在家庭环境中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一切由家长包办.不要让孩子形成上大学、找工作都由父母找关系的惰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精神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社会关注及舆论导向

社会应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多提供低成本及免费入场的招聘会.企事业单位及外企在企业社会责任一块也应当加大对当地大学生实践及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寒暑检测提供和实习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报纸媒体舆论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当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一些过度甚至夸大的宣传,例如每年的最热门职业,年薪最高行业,高管收入最高企业等排名,会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进一步增加就业中的不合理分布和过于激烈的竞争.

学校建议连贯统一的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并实际发挥大学生就业协助部门的效力.该部门必须得到学校各机构的支持与配合,由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部门的老师共同携手,走近学生,深入学生,开展相关的讲座,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课程,定期做问卷调查.心理咨询要做到多元化,紧密贴合就业市场实际情况与学生心理的实际变化,做到心理咨询是确有帮助并且卓有成效的.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理情况的追踪和进一步怎么写作,不让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和蔓延,不能让问题经由就业再带入社会中.借鉴国外大学模式的可取之处,国外大学的就业推荐部门从指导协助学生写简历,到帮助培训面试及推荐工作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从而减少文中提到的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