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70 浏览:20170

摘 要: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重视,但对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却未能予以必要的关注,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高校优秀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之一.因此,探究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寻找形成原因、寻求解决高校优秀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高校优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

高校优秀学生一般指高等院校中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的学生.过去,人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常常发生在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个性孤僻内向等弱势学生身上,而近年来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1].在与这些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心理咨询等)中发现,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者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疾患,其中女生比例更高.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其优秀的成绩或者表现所掩盖,未被教师发现,或被忽视,或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为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将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摆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进行认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追求完美的同时易关注消极面.

对于完美过于追求.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做事认真,全力以赴,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好奇心强,不容易满足,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2].一位成绩一贯优秀的大四女生,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没有复习好,就觉得考试要失败,从而全盘否定四年的努力而走上绝路.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学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尽如人意.部分优秀学生比较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还拥有偏颇的认知模式,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不能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容易形成强迫偏执的心理障碍,在对他人求全责备、严苛挑剔的同时,自己也不快乐.

容易关注自己的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有一个自卑心理严重的大学生,明明经过努力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死用功、花时间比别人多得到的收获.在生活和学习中忽略积极因素,常常关注消极面,经常担心一些不愉快的事会发生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

2.过于在乎自己的形象和他人评价.

这些优秀学生苛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和对其的看法;过于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3].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不合群.一位学业出色的男生,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在交往中格外谨慎,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是不是不尽如人意、言谈是不是得当.

3.患得患失和优柔寡断造成的情绪敏感.

一些优秀学生在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对失败异常敏感.易发生心理波动,产生狭隘情绪,互相嫉妒,导致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他们很少主动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优秀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人优于自己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对于他人优于自己他们又感到愤怒,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是一种混合的心理障碍.既想与同学交往,但又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既想尽情地放松自己,却又担心会影响学习,对人对己都容易产生敏感情绪.他们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持续的不良情绪转化成躯体症状,如头晕、失眠、胃肠道症状等.

二、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优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许多方面,与个体身心发展情况,如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主要可以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1.内在因素.

优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指自身的遗传素质:如男女性别、个体身心发展差异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影响因素.内在因素是造成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重要因素.有些心理问题是在他们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其成长经历的反映.许多优秀学生被培养成“考试工具”和“就业机器”的同时,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生活在矛盾冲突和焦虑之中,挫折承受力弱.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走向成熟与尚不够完全成熟时期,对人性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心理正处于多变的高峰期,情绪、情感体验非常强烈、丰富,往往对那些符合自己信念、理想和观点的事件和行为迅速产生热烈的、肯定的情绪反应,反之则会迅速产生否定的情绪反应,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别明显.

2.外在因素.

导致优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形成高校优秀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一是父母在其小的时候注入的片面思想,如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学习认真,成绩好才是好学生等思想.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过分地追求成绩,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实践.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形成孤僻、固执、多疑的性格特征.二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优秀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如贫困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这些特殊家庭易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卑、自怜的心理压抑感.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的差别又会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使优秀大学生形成敏感、多疑、孤独、忧郁等不健康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不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成绩给学生排队.为了分数,学生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却忽略了兴趣爱好的培养、知识面的拓宽,忽略了心理健康,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进入大学后,优秀大学生由成绩优于普通学生,且表现好、觉悟高、自我管理能力强,因此老师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明显松于普通学生.另一方面即使优秀大学生有一些错误、缺点或过失,辅导员和老师也不会严厉地批评和处分他们,怕给他们思想上造成压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这容易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们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然而当他们真正面对新生活、新环境、新竞争时,得不到第一或做事不顺利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自暴自弃,甚至失去做事做人的信心.(3)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的变革,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心理变化,导致部分优秀大学生出现性格反常、行为不当、动机异化、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优秀大学生出现就业恐慌和对前途的担忧,产生焦虑、紧张、缺失自信、困惑茫然等心理状况.第二,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成为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和强化剂.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与“完美导向”的观念,使得许多优秀大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就越高,但往往越有可能脱离实际,而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他们不健康的心态.


三、应对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1.放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常会为自身存在的不完美及周围环境的不如意而苦恼,从而陷入误区甚至出现强迫、偏执等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积极做好引导,教育学生合理地设置发展目标,学会更多地接触社会,磨炼意志,减少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盲目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合理地认知评价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引导优秀学生在逆境中自我补偿和升华,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遭遇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将理想转移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或者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受挫的过程中,适时地调换方式,受挫通过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教育学生通过这些方法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坏事为好事,学会适应社会和环境,体验幸福感和快乐感.

2.挫折教育,帮助学生积极调控心态.

人生的道路上不都是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优秀学生常背负着家庭、学校、社会及自己较高的期望,一举一动受其“好学生”身份的影响,心理缺乏“弹性”和“柔韧性”.为达到提高挫折容忍力的直接目的,要着力引导他们掌握挫折的心理调控方法,进行自我预防和消除挫折.通过预防性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预防机制,定期、定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理论专题讲座,同时针对学生中新近发生的因未能正视挫折而不该发生的事故开展挫折教育,分析个案,找准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吃一堑长一智,使坏事转化为好事,使大家引以为戒,下不为例,减少和杜绝事故重演.开展体验性教育,可邀请校内外正视挫折,克服挫折的典型人物,与学生面对面谈人生体验,以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增强消除挫折的信心和毅力.

3.更新观念,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环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种应试教育造成的片面发展的“成功者”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因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都应更新观念,变片面发展为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全面提高.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品德和兴趣培养,关注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应以真切的关爱、平等的关系、朋友式的帮助引导学生成长.对优秀学生不能特殊化,优秀生犯错绝不可忽视,更不可迁就,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给优秀学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打击.纠正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与“完美导向”的负面影响,通过主流媒体对观念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体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提倡积极健康、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降低期望值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自我补偿和升华.高校教育要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拓展视野、锻炼意志、开阔胸怀,让学生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