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13 浏览:106601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是一大社会问题,20世纪末最热门的生物专业,近年来却成为“就业困难户”.文章指出这一现象属于结构性教育过度,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成因,从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与方法.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生物专业;就业难;能力三核

在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之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每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很快.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值得从事高校管理的研究者和教师重视.

此外,由于多数高校一味追求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导致专业设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造成无效供给的现象突出,进一步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以生物专业为例,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大学都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扩大了招生规模.然而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国际化”的特点,既对师资有着较高要求,也对教学、实验的硬件要求很高,而很多学校并未具备这些培养条件,如有研究生反映,其在本科阶段连PCR实验都未做过.一般培养一名能独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需要7-9年,但相当部分地方院校并未有博士(甚至硕士)授予资质,因而每年有大量生物专业学生面临被分流的命运,就业压力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无法左右政策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分析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生物专业遭遇“就业难”的成因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脱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加大对生命科学的投入.20世纪末,中科院院士、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杨焕明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基因组工业为龙头的生物产业是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一度成为国内多数院校着重发展的学科,各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像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在生物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源于生物产业的高投入性、长期性等特征,我国生物产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动力不足.

我们将财经会计类专业和生物类专业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统计北京地区几所综合性大学(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其在各省本科生招生中,生物专业与财经会计类专业在招生规模上不相上下(平均每个招生省份约2人).同时我们还统计了“2013年度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对各专业的人员需求情况(见表1),此次招聘共提供职位788个,招聘人数1276人,但针对生物专业招聘的职位只有2个,招聘人数也仅为2人.与财经会计类招聘规模相比,该类人数需求为对生物专业招收人数的60倍左右.此外,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的32万余名留学人员中,约有60%从事生命科学或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大约有10多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从事该领域研究),相当比例的人希望回国从事生命科学方面的工作,与国内毕业的生物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是生物产业的“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却是生物专业学生的“人才过剩”),行业的规模决定了无法吸收现有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而国内大学对生物专业学生的进一步扩招,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

数据来源:2013年度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网站及其招考简章.

2.就业市场对生物专业认可度低

与其他窄口径专业不同,生物专业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类似,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尤其在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外,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初步的科研训练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从就业市面的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此却并不认可,在多数用人单位看来,学生物的学生就应该去做科研,或者去当生物教师,因此很多通用职位却不对生物专业学生开放,进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3.生物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与20世纪末媒体对生物专业的高调宣传不同的是,近年来媒体开始对生物专业就业难有了较大规模的报到,生物专业甚至被列入“10大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因此对生源有些影响(图1、图2).我们统计了部分高校2005年到2011年期间在京的本科招生情况,重点关注了生物专业,我们发现在2006年平均分达到峰值,近些来年有所滑坡,但最高分变化不大,实践证明,这部分同学往往是对生物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研究生也有类似情况,有学者调查,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总体质量有所下滑,在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不够出色.

此外,由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加上所学专业与产业较为脱节,造成了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信心不足,导致自卑甚至自闭的心理.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暂时回避就业压力,有的则选择转换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也有学生怨天尤人,不断自责当初选了生物专业,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社会潮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盲目考研或出国,进而付出了更高的机会成本,缺乏合理的规划,也让他们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大学2006及2009年开始在北京只招收理科实验班,不分具体专业;中国农大05、06年为实验班;复旦2011年在北京未招收生物科学专业.

4.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尤为如此.一般一个学术科研型人才均要经过博士,甚至博士后阶段的训练,因此那些没有博士点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考研来进入更好的大学或研究所;那些重点院校的学生,除了出国以外,多数选择继续升学.生命科学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检验生命科学研究者水平主要看发表在较高水平国际期刊的文章情况,因此在该领域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因而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导师们的压力很容易转化到学生身上,加上生命科学研究周期较长,学生普遍反映压力较大,以本文所提到的几所院校为例,在这些学校中生物专业均是最难毕业的研究生专业之一.这样,学生既要在较大学术压力下正常毕业,还要为求职做准备,有时候疲于奔命,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二、应对生物专业“就业难”的对策与方法

1.降低扩招速度,精细教育结构

扩招过快与产业发展不协调是导致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因此,将招生规模控制在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匹配的量级上,才不至于造成国家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对现有的生物专业学生,要进一步精细教育结构,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思维方式和和基本的科研素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明确硕士和博士的不同定位和分化,对于那些有学术潜质的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到一流的科研院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对大多数硕士生朝着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培养他们成为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这些毕业生在生命科学实业中的职业竞争力.

2.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指导并帮助学生协调好科研与求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将生物专业求职现状、规律以及学生的困难及时与导师们沟通好,以期获得导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利用好在实验室的时间,提高效率,做好科研,不能三心二意进而导致顾此失彼,两边被动.学生和导师们的良性互动,不仅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减压,而且还能够开发潜在的就业资源,为学生增加选择.

3.加强生物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但我们之前针对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做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本科期间),自我定位不清楚,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探索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没有兴趣,科研能力也不足,但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继续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学习和工作,导致出现“磨洋工”时有发生;而有的学生对探索生命奥秘兴趣很足,科研能力也不错,但由于之前挫折教育不够而放弃生物专业.上面两种情况都是对自我资源和公共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如果能对学生们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能力结构,既可以思考自己与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匹配情况,还能通过自己的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寻找其他的工作可能.此外,对自己价值观、性格、情商、思维模式以及道德水准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定位,则更有助于发现自己在哪个领域中更出色.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是实现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

如果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落实到具体路径上,则能很好地权衡考研还是就业,出国还是在国内,还可以根据情况辅修第二学位等,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涯策略.

4.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外部环境是促进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的落脚点,除了抓好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常规招聘的对接外,还要开拓潜在用人单位,如生物专业与其他学科、产业的交叉领域,如生物专业与医学、生物专业与诊断行业、生物专业与信息产业、生物专业与高端制造业等的对接,向这些交叉行业输送人才.


5.加强创业教育

对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要转变观念,应该认识到这个行业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杜邦公司刚开始是做化工的,后来转向生物产业后发展飞速,孟山都公司1981年才开始转向生物技术领域,目前已经占据全球9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我们是个农业大国,又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医药产品和粮食产品的消费大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前景非常广阔.此外,国家近些年为大学生创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工商等方面的优惠和鼓励政策.青年阶段是人一生创造力最强的阶段,生物专业的学生具有创业的“天时、地利”,如果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大对创业精神的宣传力度,必要时为生物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将“勇于挑战”的创业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则“人和”的因素会越来越具备.如果做好了这一点,既解决了自身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税收以及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发展都有着非常良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也出现过过度教育问题,即受教育者超过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失衡现象.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扩招一直是以近似于计划经济的模式在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多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远比不上招生,这种“重入轻出”的趋势必然使得市场调节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势必在部分专业、领域造成过度教育的现象.生物专业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领域,这种过度教育属结构性过度教育,通过降低扩招速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同时辅以对生物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等可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