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是音乐表演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75 浏览:156931

【内容摘 要 】文章从技能养成、艺术人才成长和表演人才成熟三个层次对艺术实践在音乐表演人才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不同成长阶段艺术实践的方向、内容与重点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艺术实践 音乐表演 艺术人才成长 技能养成

一、艺术实践促进技能的养成与发展提高

在古代,人们把“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①《周礼·保氏》记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音乐与驾驭并列.古希腊人也把音乐、绘画、雕刻、诗歌等与骑射、医药、烹调、手工艺等并列为艺术,而并不原则性地区分为艺术与技艺两类.②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把以高度技巧完成的活动称为艺术.这一现象表明,艺术与技能、技巧、技艺之间有共通之处.对受过长期专业技巧训练而成才的音乐表演人才来说,这种共通之处尤为明显,以致人们习惯用号手、钢琴手、小提琴手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类比,来探讨艺术实践对音乐表演人才成长的作用.

在技能人才培养中,人们习惯于用新手、成手、熟手、老手、高手来区分技能等级.新手是学会了技法却尚未掌握技术的人才;成手是通晓技法和技术,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才;熟手是能熟练地运用技法和技术,出色完成任务的人才;老手是具有丰富经验,能随机应变,自如地完成困难任务的人才;高手是能针对艰难任务与欠缺条件,巧妙地运用技法和技术,高明地完成任务的人才.显然,如果涉及运用音乐艺术的技法和技术,去完成音乐表演任务,这些称谓也可以适用于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与考核.

一般来说,技法与知识相关,是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形成的专业理论、原理、方法、程序、要领等,它们无不是前人在实践中探索而获得经验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了解某类事物的性质特点、规律和合理处置的态度和办法,而无需从头摸索.技术技能则是根据技法指示,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方案、具体做法与要点,以及恰当地运用必要知识的能力.所以,技法虽然也来自实践,对我们而言,只是间接实践经验.技术技能却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实践消化吸收了的知识和能力,是直接实践经验.

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是为了更快地掌握前人艺术实践的精华,以备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消化吸收,转化形成我们自己的音乐表演技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显然,作为后人不去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前人经验,其技能养成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反过来,只顾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间接经验,不去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则“如入宝山空手回”.所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习了必要专业、职业知识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养成能够解决具体专业职业问题的技术技能,就比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方法更重要.这一认识已使得我国的教育方针开始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建立与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系统,建立技能认证体制和各种实践基地,也使得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提出必须有几年本职工作经验的要求.

对于音乐表演人才来说音乐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恰当地选择、运用知识技能来表现音乐则更为重要.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通过学校教学和训练获得的,而恰当地选择、运用知识技法表现具体音乐的能力,却更多地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养成.因而,仅从技能养成角度看,音乐院系就必须更加重视艺术实践,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和音乐表演技能养成体制建设.

通过专业实践达成技能养成,可以使已学会专业知识技法的新手进而学会选择、运用完成任务的恰当技术技能,成为成手.但是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必须继续发展与提高技能.这里虽然有充实知识进行深造的需要,更多的却是对已有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例如,通过精确化、纯熟化、高效化努力来提升技能,由成手成长为熟手.又如通过拓展运用、嫁接、整合、旁通等,扩大技能的适用范围,由成手成为多面手.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熟手成为老手.显然,已有技能的提高与发展都要在实践中,秉持改进实践效果的目的而进行,必须来自实践又用于实践.当然,精确、纯熟、多样化的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创造性运用等活动来提升技能,使之突破藩篱,由熟手、老手晋升为高手.所谓熟能生巧、艺无止境,就是对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效果的描述.

中国在评价书画作品时往往将其分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四级.前三者大致可与熟手、老手、高手相当.“逸品”指超越时代、环境,充分发扬个性的作品,也是高手进一步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结果,音乐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也可以由此得到启发.在经过将知识技法转化为针对解决各种具体表演任务问题能力的艺术实践,提高音乐表演技能后,可以通过专精化、准确化、纯熟化等艺术实践努力成为资深音乐表演家,或通过在艺术实践中对技能作拓展运用、嫁接、整合、旁通等努力成为多能音乐表演家,再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向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音乐表演大师挺进.

二、艺术人才成长与保持离不开艺术实践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是对于任何人才成长,艰难困苦的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有益的,可以磨砺意志,历练能力,增长见识.艺术人才成长更是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这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大系统的众多子系统之一,要受到文化大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并成为其所属文化的反映和代表,必须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艺术的地位与使命决定了艺术人才成长不能离开时代环境和社会生活,况且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即使按照康德的“主观精神说”,艺术是“主观意志的表现”,即艺术趣味判断是个人的、主观的,但根据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检测定,他又承认人们对认识功能的和谐、自由活动的感觉是共同的,也就是对美感具有“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艺术存在客观的审美标准,表明同样存在着趣味的客观标准.③这意味着艺术人才必须经由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来形成和校准自己的、同艺术客观的审美标准并不悖逆的个人艺术趣味判断.


当然,社会生活实践并不就是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只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我们说艺术人才成长离不开艺术实践,是由于艺术实践是最贴近、最有益于艺术人才成长的社会实践.显然,用过多其他的社会实践代替、挤占了艺术实践的时间,并不会提高艺术人才的艺术水准,而只会把他变成另一种人才.反过来,缺少其他社会实践,甚至缺少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和学历,虽然也会影响艺术人才成长,但长期持续的艺术实践仍然能够使其成为够格的艺术人才.清代画家石涛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缺少其他社会实践,依靠长期持续的艺术实践成才的例子.齐白石则是缺少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和学历,而直接经过艺术实践成才的很好的例子.我国戏曲界将艺术人才称为艺人,讲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成语同时也说明了艺术实践对于保持艺术人才的重要性. 艺人的艺术实践自然应当以本门艺术为中心,而形成审美动机与审美立场,认识和掌握人类共通的,以及时代、环境的客观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标准.建立与调整个人的审美价值观与趣味倾向,虽然要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持续进行,却是起初的艺术实践最重要的目的.“书上得来终觉浅”,艺术新人只有将书本与老师告诉的间接经验在实践中验证与转化为个人的心得,才可能融入艺术界,并产生共同语言.

音乐表演人才固然是高技能人才,在已经对艺术和技能做出了原则性区分的当今,却还必须强调其作为艺术人才,所必须高度重视的本门艺术实践.在入门之初,尽早形成乐感和审美判断标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作品居于艺术生产的中心地位,是艺术活动的中心环节.艺术作品是由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所以通过艺术实践固然可将已经学会的本门艺术语言学以致用,使之纯熟,更重要的却是获得关于具体艺术语言的运用诀窍,即“有什么用,用在何处,怎么用”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得.在后续的艺术实践中,还可以把观摩别人如何将自己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如何塑造和发展艺术形象、如何提炼典型和意境,以及如何加深对时代、民族、环境文化精神的体认,形成丰富的艺术意蕴,并通过艺术努力使作品具有深广隽永的文化内涵等作为艺术实践的内容、重点与目的.

三、音乐艺术表演的成功依赖于艺术实践

作为艺术表演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艺术体验,音乐表演人才也不例外.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艺术理论,演员创作时,应有意识地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形成内心体验.演员必须念念不忘“我就是角色”,使外部表达服从于依赖于内心体验.即使重视表现的“布莱希特派”理论,虽然主张“我是在表演”,但也认为表演前必须通过艺术实践对角色进行充分的体验.二者在重视艺术实践体验上并无二致,差别在于表演时的理性程度.这是因为“没有体验,无从体现.等体验要真,体现要精.体现于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④这段话是说,表演的成功(精)取决于艺术实践体验的真.更重要的是,体验还是表演艺术家创作的诱因和心理动力,感性积累多了,会发酵酿成创作与灵感,就不吐不快,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对表演人才来说,体验是根本的、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

艺术表演者的艺术实践与内心体验不但为创作积累素材、提供动力,而且提高充实了他的素质与素养,使其在理解作品、传达作者的构思意图和艺术特色时也格外深入生动.表演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东西,便能够转化为表演时的下意识创作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有人指出的:微小的符合情境的下意识表演,要比舞台上大量的做作生动得多.⑤

当然,音乐属于表情艺术,在创作与表演方面还有不同于戏剧戏曲等综合艺术之处,但它们都具有剧场性,都要在舞台上为观众进行现场表演,因而在不同阶段的艺术实践中,还要把消除怯场、懵场心理,形成良好台风、注重声、光、电、服与表情、身势、举止等的适当配置,以及为适应剧场与观众而调整表演程度、掌握调动观众情绪的技巧、发生意外时的救场办法等,分别作为内容与重点.

音乐艺术是具有高度技艺性、抒情性、表现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的时间艺术.我们在艺术实践中必须关注如何体现这些特征.例如把在表演中正确地投入感情、抒发感情,向观众传递感情,甚至煽情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等,分别作为不同艺术实践阶段的内容与重点.

此外,名为实之归,成名是表演者必然的追求.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意在鼓励少壮努力,却也指明了人才应尽早投入实践.莫扎特3岁学钢琴,5岁作曲,7岁巡回演出,13岁任大主教宫廷乐师;肖邦7岁登台演出并即兴演奏;帕格尼尼8岁作曲;李斯特9岁参加公演便一鸣惊人等如果不是尽早投入艺术实践,做不到这样.

表演者处在聚光灯下,顷刻之间便见成败毁誉,有人心理脆弱,不免器小易盈或一蹶不振.因此通过参加评比、比赛等艺术实践,使之形成正确地对待成功、荣誉、名声和失败、挫折、不公等遭遇的态度和办法,对保护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音乐表演人才的成长与成熟不可能仅由课堂教学来达成,必须经由艺术实践.而目前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却存在着轻视艺术实践的倾向.所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完善艺术实践的计划、组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专门的艺术实践基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注释: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7.

②卡冈.艺术形态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6:20.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④金山.电影表演艺术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5.

⑤陈明正.从表演创造的下意识谈起·美学与艺术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