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47 浏览:19084

【摘 要】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居民抽样调查,进而分析制约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旨在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农村居民在充分吸收传统体育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体育经济和市场体育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市场观念体系,不断摈弃落后、愚昧、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而积极吸纳先进、科学、开放、理性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的过程.

【关 键 词】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制约因素

AResearchofRestrictiveFactorsontheConstructionofSportsCulture

inRuralAreasofHenanProvince

DONGShengli,CAOBin

(ZhengzhouUniversity,HenanZhengzhou,450001)

【Abstract】ThroughasamplingsurveyofruralresidentsofHenanProvince,theauthoranalyzestherestrictivefactorsontheconstructionofsportscultureinruralareasintheprovince,aimingatofferingsomereferencesaboutthebuilding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theprovince.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innewcountrysideinvolvestheabsorptionofexcellentelementsoftraditionalsportscultureandtheestablishmentofamodernmarketnotionalsystemadaptedtomodernsportseconomyandmarketsportseconomy.Itisaprocessofabandoningthebackward,ignorant,closedandconservativeideologyofallfarmersandabsorbingadvanced,scientific,openandrationalspiritofmodernsportsculture.

【Keywords】ruralphysicalculture,restrictivefactor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再一次把农村建设摆在了首位.正是因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随后,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确定为“农村体育年”,并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兴建场地设施、指导体育健身与普及科普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对广大农村居民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失衡的阶段,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的焦作、三门峡、洛阳、开封、新乡、信阳、濮阳、周口、济源、鹤壁和南阳等11个地区为样本,随机抽取1100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农民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特点

农村体育是指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划分下,以农村地理范围内的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怎么写作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实施包括农村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内的各类体育教育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农村区域的人群在从事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基础设施、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以体为本,身心并重,不拘形式,重在参与,易于交流.〔1〕

(二)河南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2006年河南省体育局与河南省发改委联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顺利完成了570个行政村(国家试点320个、省级试点155个、市县自建95个)的工程建设任务,资金投入310万元.2007年,河南省体育局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十一五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省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以“一场两台”为基本内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2007年为“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年,资金投入增加到3000万元,每年要在全省实施2000个以上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高于全国平均六分之一水平.〔2〕从2008年起省体育总局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当年达到6000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达到了9000万元,专向经费投入增加了50%,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求每镇建设一个篮球场,4个乒乓球台,一个老年门球场.

(三)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和强度逐渐减少,再加上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足,像困扰城市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病”开始肆虐于农村.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民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数已经达到调查人数的21.92%.分析原因,女性主要与身体活动不足直接相关,而男性除身体活动不足外,还与不良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调查表明,河南省农村有近8成的男性吸烟,人均每天吸烟15支,而且各个年龄阶段的吸烟比例相近,另有21.75%的男性每天喝白酒至少100g,多者每天高达500g,而女性只有个别人吸烟与喝酒.此外,由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还有8.85%的人从来不刷牙,有9.6%的农民每月甚至每年都不洗澡.因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是农民罹患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3〕

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是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大文化活动.目前,多数县、乡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好经济上,而对体育活动关注少,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相对薄弱,只是在双节和农闲的时候,按照县(市)的统一安排才组织文体活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即使是大部分富裕起来的乡村,村民的余暇时间基本上被看电视、打和打等活动占据,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很少,结果导致“体育可有可无论”和“体育自然发展论”观点的滋生.

从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无时间”列第一位,占51.3%,没兴趣列第二位,占28.9%,无场地器材为第三位,占19.3%.有学者认为“没时间”是不锻炼者最常用的借口,未必真的没时间.但必须注意的是“没兴趣”、“怕人笑话或不理解”和“身体很好没必要”等主观原因占相当大比例,这与农民的劳动特点和体育文化意识淡漠有直接的关系.

3.农村体育基层管理体系落后,体育工作缺乏指导

乡镇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规划单位,担负着农民体育工作的重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顾抓经济,忽视了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调查显示,尽管在市县一级设有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但却没有一名专职农民体育工作者,都是管理农民体育,也没有一名专业体育人员或体育指导员,在乡镇和农村至今仍没有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致使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农民体育认识不足,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现行的体育组织,除了省、市、县具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外,乡镇一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很少,有些乡镇由政府宣传部门干部兼管体育,有的则由团委兼管,还有的根本无人管,也无处靠,呈自由形态.当上级部门要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招募应急人员.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基层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也不愿意去农村.这就造成了当今体育工作在农村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对于基层乡镇而言,全省有80%的乡镇仅设有文化站,而没有设立独立的体育工作站.在体育管理方面,缺少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下设文体站或文化站的站长几乎全部是人员,工作重点仅以乡镇的中心工作为主,只是在市、县统一组织比赛活动时才做一些组织工作.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农民不懂健身方法,只能选择简便易行的走步和跑步为主要内容,从而影响了农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投入比率不高

有21.33%的农民认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和提供健身器材是农村体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体育事业相比城市不够发达,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但仅靠财政拨款也不应是工作开展的唯一依托,因此,各级各部门均应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办体育的良性运转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体育资源不平衡.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河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而农村人口人均体育场面积,仅有0.014平方米.〔5〕

5.农村体育比赛相对较少,项目选择单一

统计表明,河南省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48个县市平均为4.9次,平均参赛人次为12554,占参赛县平均人口的2.75%.《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对乡镇体育工作规定,每年组织体育竞赛不少于4次,参赛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5%.上述调查结果与标准相差较大.在调查中发现,2005年,有3个县没有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全县比赛,其中一个县所有25个乡镇均没有组织体育比赛.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如足球、篮球等时尚项目,农民有时并不认可,而那些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土”项目,如舞狮、舞龙、龙船、空竹、放风筝等竞赛却常常被忽视.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有些并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6〕

6.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农村社区体育开展的骨干力量,在农村体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体育职能的弱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也发现,河南省有些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临时造册,从未进行过上岗培训,甚至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直接上报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体育教师却毫不知情.因此,随着村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向农民宣传国家体育法规政策,传授一些适合村落开展的体育项目的技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一)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对偏远农村的投入,使体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村体育发展中,真正把人才引到农村体育的第一线,给农村体育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新体育,新农村,新生活”.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体育观念.

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人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体育知识等.由于受思想、价值观、教育水平影响和经济水平制约,大部分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在农村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可利用黑板报、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的作用,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健身的方法,强化健身休闲意识.大力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当今新兴的体育项目等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懂得劳动不等同于体育锻炼,只有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根本保证.加强农村体育的宣传工作,使“奔小康、要健康,新体育、新生活”的理念,植根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

(三)扶持亲和性强、易于开展的农村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受农村居民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龙灯狮舞、踩高跷、放风筝、摔跤、扭秧歌等等.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形式简单易行,符合当前农村体育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等特点,同时这些体育项目大多因地制宜、取材经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所需经费较少,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特点,是我国当前农村体育在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现代体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民俗体育活动深深根植于农村土壤之中,加深了农村精神文明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亮点之一.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大都是自发行为.一般情况下,只要农村居观上热爱体育娱乐,就能通过其成员间连锁式的情绪感染,临时组建运动队进行体育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而生动的民间自发性体育,正是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四)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充分利用当地体育场地和设施

农村体育的骨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二是乡镇和企业的职工体育.培养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和带动具有切合实际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民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指导.在农村体育场地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不允许任何人用做与体育活动无关的事,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乡镇农村学校师资和学校的体育设施,来弥补农村体育活动设施的欠缺,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