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异化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97 浏览:94340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1

摘 要列举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体育异化行为,通过分析其原因,对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体育行为异化

现今社会,竞技体育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竞争、商业操纵、利益追求的膨胀,形成了一种将职业体育扭曲的力量,使竞技体育出现了诸如滥用违禁药物、运动员资格、裁判执法不公等违反体育道德和精神的异化现象,严重阻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发展.而在大学校园中,一些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等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体育行为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异化.

一、当今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异化现象

(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资格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有些个人或团体自身没有能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但由于受某些比赛以外因素的影响或利益的驱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使一些运动成绩突出但不具备参赛资格的运动员具备了参赛的资格,从而使那些个人或团体取得不应有的比赛成绩.竞技体育中存在的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今大学校园业余体育比赛中也同样存在.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运动成绩和专长突出的大学生,走出了校园,到社会中顶替某公司企业员工参加单位、系统内部的体育比赛.从上讲,这些是与体育宗旨相悖的不诚实行为,这种行为无形中伤害了别人的利益,并使运动竞赛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公正性.

(二)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学生、观众行为过激

校内、校际间组织的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以及交往能力,也使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增进了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友善相处.但在某些比赛过程中,却发生了运动员间的打架、斗殴,不服从裁判员等情况,少数学生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会打出侮辱性的标语牌,辱骂、甚至用矿泉水瓶等杂物攻击裁判员或对方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有些大学生由于看问题是主观性强烈,意识偏执,仅是片面、孤立地看待体育比赛,缩小了体育的价值内涵,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旦比赛结果与期望不符或反差甚大,往往会丧失理智,表现出完全被所支配的一种行为,而不去顾及行为的后果,这也是一种个人与集体荣誉感的异化现象.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和谐的行为,不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体育课堂中的行为异化

体育课考试的目的是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是为了检验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高低,而在这些考试和测试中,却存在着现象.由于自身不努力练习,担心考试不及格,并存在教师对学生不熟悉的侥幸心理,在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体质健康达标测试的长跑项目中,有个别同学找其他班同学顶替其考试.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包括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最终结果.而那些异化的行为会导致虚检测结果的产生,不能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结果.

(四)体育消费行为的异化

体育消费的基本目的在于强身健体,体育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对于体育产品的消费动机建立在某种外在的目的上,结果导致体育消费偏离了它本身的目的.例如,对于高档体育用品的盲目消费就是一种消费异化.这种消费已不单纯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更多地在于满足虚荣心、向别人炫耀社会地位等.有些大学生购写某种体育用品时,不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而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去进行消费,在这种异化消费活动中,学生的消费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获得虚荣心和自我满足.

二、大学生体育行为异化的对策建议

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在大学校园内各种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基础的锻炼方法,更能影响学生形成达观开朗的性情和顽强进取的意志,塑造学生健全的体格和人格,从而真正有效发挥体育运动对人们生活的积极调节作用,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观念向着科学、健康、文明的目标发展.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目前,随着体育的全球化、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与生活化发展,体育价值取向日趋整合.人在体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通过身体活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并与他人、与社会形成了种种复杂的关系,人在体育中的主体价值日益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类生命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将成为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题.

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异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格异化所导致的.所谓人格异化是指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消极变化,形成与社会规范要求相反的人格特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人格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全面接受人格教育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同样不应当偏离人格规范的轨道.讲求人格是做人的一种起码要求,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约束,这一自觉约束,来源于大学生对人格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而这种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一定的人格教育才能确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