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59 浏览:48297

【指示性摘 要】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同时借鉴其他应对能力评价体系,认真选取评价指标,以构建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包括5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对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关 键 词】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适应,心理学;评价研究;学生保健怎么写作

【中图分类号】R179Q4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0-03

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地之一.近年来各类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不仅给学生、学校、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创伤,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这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于我国各级政府及教育系统来说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大多数中小学也都建立了各自相应的应急预案,但仍缺乏全面科学系统的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对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分析出问题所在,为改进其不足和完善今后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1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在典型的国际公共安全评估框架中,存在能力和脆弱性评价2个方面,2者的评价指标关系互相补充,分别承担识别易致风险因素和衡量对抗危机弹力的评价任务[1].本文所述的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能力和脆弱性评价2个方面.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的核心问题.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此,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地、客观地、合理地、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影响系统安全的所有因素.但是,要建立一套既科学又合理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为此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去分析和判断,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1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要紧紧围绕增进中小学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这一目标来设计,由代表应对能力的各组成部分的典型指标构成,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系统的安全水平.

1.2科学性原则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量化处理.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评分法,利用专家意见近似实现其量化.

1.3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注意整体的功能和目标,指标的选择要全面且区别主次、轻重.指标体系要形成阶层性的功能群,即每项上层指标都要有相应的下层指标与其相适应;要包括系统安全所涉及到的众多方面,使其成为一个系统.

1.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方便收集相关信息,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而且,指标的内容不应太繁太细,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5时效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一定时期安全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跟踪其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此外,指标体系应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可能会因不合时宜而导致决策失误.

1.6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以便查明安全薄弱环节.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涉及范围广,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后,认真归纳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为基础,同时借鉴其他应对能力评价体系方法[3-4],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体系中,共有5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指标、预防及预警能力指标、校园及周边环境指标、现场处理能力指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管理能力指标.见图1.

2.1基础指标

2.1.1组织制度要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必须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2.1.2安全工作档案即对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的记录,可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如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以及有吸毒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做好安全信息记录,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2.1.3硬件设施配置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应在保证符合基本办学标准条件的基础上,保证围墙、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生活设施和饮用水源等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保证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师生宿舍等场所的照明、消防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规定.

2.2预防及预警能力

2.2.1宣教培训机制包括对管理人员、教职工及学生3个方面培训执行情况的考核.(1)学校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2)学校校长、负责安全管理的主管人员、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安全管理培训;(3)学校应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2.2.2突发事件演习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演练,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这部分评价包括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

2.2.3应急保障机制包括信息、物资、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及快速应急信息系统,确保信息报送渠道安全畅通.建立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物资储备和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

2.2.4校园风险评价即对校园内外各类安全隐患的风险性进行评价.校园风险评价是预警能力的基础,也是学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3校园及周边环境

2.3.1内部安全性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验证制度、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危房报告制度、安全信息报告与奖励制度、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学校安全相关法规.


2.3.2人际关系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学校应配备心理教师或对现有教师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等相关培训,以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

2.3.3家庭社会参与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活动的两大范围,家长和教师的及时沟通与密切配合在维护青少年安全健康的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此外,学校还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也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安全.

2.4现场处理能力

2.4.1反应时间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到正确有序地采取应对措施所需要的时间.

2.4.2预案执行能力在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4.3争取援助能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学校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努力解决,同时还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有效援助.

2.4.4应对媒体能力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新闻媒体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对于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些与事件有关的人员也强烈希望知道事实的真相.要组织工作人员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在联系与沟通过程中,公关人员应坚持真实性原则,真诚对待新闻媒体和有关公众,向他们真实介绍事件的真相,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2.5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的管理能力

2.5.1恢复时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使事故影响逐渐减轻,教学等各项活动正常开展并恢复到事故前水平所需要的时间.

2.5.2心理支持机制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够健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学校应联系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师生进行心理评价,并对出现问题的个体进行干预治疗,以帮助其尽快恢复.

2.5.3调查评价机制学校应成立事件原因调查小组,组织专家调查和分析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预测其影响,提出今后工作的改进措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将情况及时通知参与应急处置的各相关部门.

2.5.4责任追究机制对人为造成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学校要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呈报上级部门;由硬件设施不足造成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要及时更新设备.

3结束语

实施中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是一项涉及面广、主观性很强的工作,要摒弃以往只对事故个案研究中的不足,确保通过评价实现中小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当然,影响中小学校园公共安全水平的因素很多,笔者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全部内容,现有指标的选取方面也存在欠缺,如一些指标的可获得性较差.这些不足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专家调查、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等多种方法予以改进,争取通过三、四级指标的选取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其可操作性.

4参考文献

[1]朱正威,张蓉,周斌.中国区域公共安全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1:39-42.

[2]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陈秀珍.我国中小学安全现状分析.城市减灾,2005,4:14-17.

[4]铁永波,唐川.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城市问题,2005,6:76-79.

(收稿日期:2007-04-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