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思想的历程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9 浏览:10762

内容摘 要 :五行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文阐述中国五行思想的形成、发展,及董仲舒和中医学对其的借用,以及王安石对其的阐释,使人们对五行思想形成清晰的认识.

关 键 词 :五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中国五行思想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具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思想内容.由于它有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一面,因而被众多思想家阐释,被众多具体科学借用.在当今的中医和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著作中,五行思想时常被提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呢?

一、五行思想的形成

史伯,西周末年人,曾任周太史.他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最早地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万物的形成.

其实,在史伯以前已有“六府”说和“五行”说,“五行”说是从“六府”说演变而成的.《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土生谷,土谷相连,谷为六府之一.“府”是府藏.“六府”就是储藏水、火等六种物质的处所.它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的概括和分类.后来可能是由于土谷相连,土包括了谷,就不讲谷了,而只讲“五行”.《尚书·洪范》载,上帝因禹治水有功,赐给他“洪范九畴”,“五行”是九类治国大法中的第一项,文章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是“世所行用”即日用之意.“五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应用的五种物质资料.“五行”也叫“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把水、火等五种东西看作人类生活最根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尚书》讲的“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首项,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资料的高度重视.(此处不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似地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种物质元素,是从史伯开始的,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等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国语·郑语》)

土与金、木等是不同的东西,把这些相异的东西错杂集合起来就能构成百物.这是说,只有一种物质产生不了新物质,必须有不同的物质在一起才能发生作用,生成新物质.史伯举例说:音乐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不好听,多种声音配合起来才悦耳;色调,单有一种颜色并不好看,多种颜色配合才有绚丽的色彩;味道,单一也不行,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可口.史伯明确地认为百物是由“五行”即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五行”与百物,是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说理论.这是对以往作为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分类的五行说的重大理论发展.


史伯的“五行”说从宗教神学的襁褓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天命论的束缚.但是,“五行”是物理性的形态,严格地说,并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性质;史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归结于先王的功德,这也是严重的限.

二、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伯的“五行”说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理论上,主要有两种学说:“五行”生克说和“五行”无常胜说.“五行”生克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五行”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是“五行”相克,“克”即“胜”,也叫五行相连胜,具体指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应当说,“五行”说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这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把“五行”生克作为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五行无常胜说.《孙子·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孟子·告子上》也说,用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火并不熄灭,叫做“水不胜火”.这也是杯水车薪成语的由来.孟子的说法也说明,五行能否相胜有数量等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无条件的.把五行相胜说成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五行说后来广泛地浸染到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影响巨大,成为中国人的持久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泥古论者赞之为神秘的金字塔,智慧的大宝库;疑古论者则斥之为迷信的总根源,妖怪的间谍网.这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列宁曾经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的事实,历史事实说明,五行说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万物生成的探索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而神秘化,形成一张僵硬的“五行网”,用它去硬套一切,穿凿附会,成为占星、卜卦、择日、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迷信的根据.

三、董仲舒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董仲舒,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在地主阶级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专制政权的新形势下,董仲舒为怎么写作于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把古代的人格化的“天”和阴阳五行说相杂合,构筑了一个神创论和五行图式论相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发展成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神观念通过吸取、容纳阴阳五行学说,重新塑造天神面貌,突出了人格的天(天意等)是依赖自然的天(五行等)来呈现自己的.原来用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先秦时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潮,并在反对天命思想(即神创论唯心主义,也即主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过显著作用.董仲舒有见于此,竭力利用、歪曲和改造阴阳五行观念,作为天神创世论的重要环节.董仲舒学说认为“天”把阳当作主导方面,把阴当作从属方面;阳主万物生长,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主万物,是天的刑罚的表现.由阴阳二气再分成五行,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五行的结构组织获得了两种内在的动力,从而使五行结构有具有了自我运动和调节的性能.体现天的恩德的阳气推动五行按当时通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叫做“比(接近)相生”.体现天的刑罚的阴气,推动五行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其间均各隔一行,如金胜木,中隔水;水胜火,中隔木等,叫做“间相胜”.五行相生相胜,终而复始,循环不止,就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时,土兼四时,还有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五方,由此进而产生万物.这就是天——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董仲舒就这样通过把阴阳、五行拟人化,使“天”摆脱纯粹的神灵形象,成为和自然界的作用浑然一体的造物主、主宰者.董仲舒宇宙论的思想,对于先秦时代如墨子所主张的单一的人格神观念(主观唯心主义)来说,是一个进步,而对于如荀子所主张的自然的天的唯物学说来说,则是一个倒退. 四.中医学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中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阴阳五行说.时至今日,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部分,成了中医学中最高的、总体性的理论,其他理论则只是局部的理论.但是,阴阳五行说起初并不是医学自身的理论,而是从哲学中借来的,形成的时间也不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家把“天有六气”和五色、五味、五声、六疾联系起来,但很难说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它是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中期几百年间所形成的医学专著,现代通行的版本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东汉时代的一些材料.一般说,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并且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形成的《》,就顺理成章地采用它来整理已经积累的医学材料.然而,当时医学采用五行说,也是势所必然,因为在五行说以外,当时还没有更为先进的世界模式.现在认为:“《》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有助于比较辨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

五行说之于医学,是哲学对于科学的干预和影响,是五行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但是,用五行说去说明医学中五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时,就显得牵强附会了,五行说并不能正确地解释所有问题.在今天,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的多起来了,经过近几百年来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而在每一门类中又是条分缕析的研究之后,科学自身提出了整体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促成了系统方法等整体方法的产生.这时候,人们再回头来看中医,感到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有着一种未被重视的整体方法的价值.但是,应该指出,以《》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之所以采用整体方法并不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而是人们的不得已,是在人们无力对局部进行具体认识的时代不得不采用的方法.采用什么方法,人们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它决定于面临的对象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还应指出,用整体方法时,也必须对局部有一定的了解.这个程度,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解局部,不一定能懂得整体,但不了解局部,也无法很好地懂得整体.如果对局部认识有错误,整体也很可能会出现漏洞.如果今天还念二千年前的阴阳五行,那中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因为阴阳五行之于中医,是不完备的科学知识和不完备的哲学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古人的光荣,并不是今人的光荣.中医的整体方法,既是中医的长处,也是中医的弱点.

汉代所出现的医学理论,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以前积累的医学资料进行整理的结果.从董仲舒开始,阴阳五行说已经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儒和医之间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后世不少医家都认为,作为医,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五、王安石对五行思想的阐释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宇宙论不够清晰和系统,但很有特色,他发挥了“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王安石在《老子注》中曾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他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

从王安石的思想看来,这里所讲的“无者”是指气.太初、太始、太极则是气的演化的不同阶段,太极是阴阳二气的总称,是和天地同时形成的.有天地以后,万物就逐渐形成了.在所著《原性》和《洪范传》中,王安石又在太极、天地派生万物的序列中加进一个环节:五行.《原性》说:“太极生五行.”《洪范传》说:“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这里的“天”指自然的天,实是代表天地而言.太极生五行就是天地生五行.太极、天地是怎样生五行的呢?“天(阳)一生水”,“地(阴)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原性》)天和地即阳阴是分别生出“五行”中的不同物质实体的.王安石思想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说明五行,以强调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因素,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五种因素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万物.五种因素的不同性能又是万物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根据.王安石认为五行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事物变化的原因,他说:“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洪范传》)“相生”,如木能生火,所以春去夏来.“相克”,如金能克木,所以木头被制成器具.“相继”,“相治”都是事物的变化.由于五行的各种各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同上),万物的变化就无穷无尽了.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形成、性质和变化;他在唯物主义宇宙论发展到气的一元论的阶段,仍停留在阐发五行学说上面,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的弱点.但是,他对五行学说的创见则是对哲学理论的新贡献,这主要是:五行既非上帝创造,也不具有道德属性,而是来自太极、天地,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因素;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解释五行,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阐述五行的物理性能,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多样性的根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