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胃散治疗萎缩性胃炎200例临床观察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11 浏览:19922

长期以来,笔者应用自拟萎胃散,对2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对其疗效机理及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病理诊断标准试行草案的规定和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意见中采纳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对200例患者胃镜下常规钳取胃窦部黏膜组织,并进行病理活检确诊,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5例.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17~73岁,平均39岁.

临床表现 主要有胃脘痛,嗳气泛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纳呆便干(或大便稀)等症状.舌象基本以嫩红舌为主,其他舌质暗红伴有瘀点及舌体瘦小伴裂纹者也占相当比例.脉象以细数、虚弱或迟缓为主.

治疗方法 总以“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结合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基础方:附子6g,肉桂4g,干姜10g,苍术10g,厚朴6g,香橼15g,白芍10g,红花10g,元胡12g,枳壳10g,米壳4g,吴茱萸10g,黄芪12g,佛手10g,砂仁10g.上药为末,每日2次,每次4g,饭前服用,30天为1个疗程.若胃阴亏虚,胃痛隐隐或灼痛,大便干结去苍术、黄芪,加生地20g,沙参18g,石斛12g,麦冬10g;瘀血停滞,胃痛如刺,痛有定处者加五灵脂10g,蒲黄10g,重用元胡15g,白芍15g;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者去苍术、厚朴、红花,加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10g,饴糖30g(对服);肝胃郁热,胃烷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者去附子、肉桂、干姜、米壳、黄芪、苍术、厚朴,加陈皮10g,青皮10g,丹参15g,黄连3g;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嗳气频繁者去附子、肉桂、干姜:苍术、厚朴、黄芪、米壳,加川芎6g,沉香3g,香附10g;黑便者加白及10g,三七粉10g;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各10g.

结 果 200例患者病理活检均明显有效,镜检发现黏膜色泽均有好转.全部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其胃痛、纳呆、腹胀、泛酸诸症完全消失161例,明显好转34例,无效5例.舌象观察均有明显改变,嫩红舌49例中有47例转为淡红或红润,4例舌体瘦小伴裂纹者有3例舌体表面平展,裂纹消失.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病位在胃,基本病理变化是胃阴不足,胃阴虚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型.但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密切相关.因胃与脾相表里,一升一降,阴阳相济,胃纳脾运,共司消化,为气、血、津、液之源泉.脾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均相互影响.脾胃虚弱,纳运失司,气滞不行,气血衰少,诸症由生.故萎胃散用温燥之附子、干姜温中散寒止痛,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胃气,取“少火生气”之义,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用苍术、厚朴、白芍、吴茱萸、黄芪补气,行气缓急止痛;红花活络;元胡、肉桂、米壳止痛;枳壳苦寒泄下以除痞满;香橼皮、佛手理气而不伤阴.

肝气疏调脾胃气机,助其消化之功;脾胃纳运以养肝,‘成其疏泄之用.若肝气郁结,每乘袭脾胃,脾胃之气失和,肝气则犯胃侮脾,使胃失和降,脾失升运,胃脘气机郁滞不通遂生胃脘痛.故用香橼疏肝解郁,宽中理气,除积滞消痞满,助枳壳之消,能防木郁克土,使木气条达,胃不受犯,脾不受侮.


萎缩性胃炎的转归,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最后势必趋于癌化,或者说是胃癌前期变化.这使患者一旦确诊此病,便产生恐惧’心里,给治疗增加不利因素.但对合并肠腺化生及高度胃酸缺乏的病例,医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可行早期手术切除为益.本人对以上2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坚持服用“萎胃散”半年以上,疗效显著,并随访50例患者10个月,病情稳定,这说明萎缩性胃炎已经萎缩的胃黏膜并非不可逆转.但治疗以行气、养阴、温阳等保护胃黏膜因素的药物为主,对左金丸、瓦楞壳、乌贼骨等其他强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须慎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