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55例临床观察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62 浏览:11463

【摘 要 】 目的 分析并探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临床对55例患儿运用小儿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综合评价,观察整体康复效果.结果 患儿治愈率达98%.结论 推拿手法是治疗小儿泄泻的最佳疗法之一,经临床多年运用,疗效显著,且未发现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 推拿手法; 小儿泄泻; 临床疗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夹食物残渣为主证的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月至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自2008年4月至今,笔者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55例获满意疗效,且治疗方法简单,无痛苦、不用服药,临床疗效满意,符合小儿不愿吃药和不愿配合针灸治疗的心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就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索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5例泄泻患儿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儿科,其中男24例,占44%,女31例,占56%.年龄在5个月~7岁之间,平均3岁6月,病程最短2 d,最长1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1]制定.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是3~5次甚或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③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囱门凹陷,目眶下陷及腹胀等症.

1.3 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操作,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腹背,最后下肢.①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左侧,左手轻握其左手,用右手推脾经,补大肠,补小肠,掐四横经,推胃经,运板门,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分大横纹,推三关,推六腑,②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其右侧,揉中脘,分腹阴阳、摩腹、揉脐,按天枢,搓丹田,③患者俯卧:医者立于其左侧,揉腹部,推脊柱,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④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其右侧,按足三里,揉三阴交,推涌泉.

随症加减:治寒湿泻,重推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培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能温中止泻.治湿热泻,清脾胃经,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推六腑清小肠,可清热利尿除湿,配推天河水,以理肠止泻.治伤食泻,用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可健脾和胃,行滞消食;

作者单位:154002 佳木斯市中医院

清大肠,揉天枢,可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治脾虚泻,应补脾经,补大肠,可健脾益气,固肠止泻;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阳止泻.另外,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掐上马,掐一窝蜂,清肝经,掐五指节,掐总筋,清天河水,清心经,推攒竹,按百会,揉耳后高骨,发热者加用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掐十宣,掐二扇门,揉小天心,打马过河,拿风池,刮天柱骨,拿大椎,推脊柱,推涌泉.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2],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白细胞偶见.未愈:症状、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过以上疗法进行治疗后,治愈47人,占85%,有效7人,占13%,无效1人,占2%;总治愈率达98%,证明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明显可靠.

3.证治讨论

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泄泻,呕吐诸证[3],因此《育婴家秘》有小儿“脾胃常不足”之说.且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且“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积滞所伤而导致腹泻.因此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是湿盛和脾虚.针对小儿的病因病机,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通过推拿辨证论治.以化湿止泻,健运脾阳为总则,使湿去泄止,脾阳复健.小儿泄泻各种症状,有单一出现者,亦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传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症灵活选用手法和穴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