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学”的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10 浏览:118514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长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活泼、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一般未参加过美术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的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量,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近年来,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但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了个性,没有自己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自己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其进步不可估量.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来干涉教育儿童.否则,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与教学与开发学生知识背道而驰.

美术教育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的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在儿童选修课中,先抓儿童速写这一关.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改变孩子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在速写过程中“马虎”和“求快”的习惯,一定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让学生亲思索、细观察,从中完成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就深入的如同绣花一样,这时再趁热打铁,催促“快”中有亮点、有整体.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有了速写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美感素质加强了,潜力和智慧得以挖掘,儿童对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学会了对一景一物留心观察.美术教学也是一种综合教学,它把美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的课的兴趣,学生在乐学善学的气氛中又得到美的熏陶.

近十年来,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理论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得到澄清,可是落实到教学实践上却相差甚远.在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德育、智育、体育早已成为教育的模式.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往往围绕几大主科开展,美术教育仍处在附属的地位.有些学校常以没有美术专业教师为名不开课,稍好一点的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随便找个老师顶顶,有的学校语文、数学、英语课一多,干脆把美术课挤掉,用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学校把艺术教育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活动,用它来充当节检测日学校的装饰.

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1.求知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有的教师过早地把教“术”作为课堂的要求,过分强调技能技法的训练,什么、明暗、色彩、比例、结构、构图等等,却忽视了儿童教育的审美任务,或者仅仅把审美作为点缀或幌子,认为可有可无.片面把美育教育成人化,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一套强化在课业中,教师讲的很吃力,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一些平时学地好的学生,一旦学了这些“术”在,反而画不好.这种教师越俎代疱,把儿童思维纳入一个框框之中,把技术技能过分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不利于儿童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无法使儿童在练习或创作中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的审美形式和情趣,从根本上失去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