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七法”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60 浏览:2989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77-01

文言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对诗、词的赏析,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赏析文言诗、词呢?我认为以下七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动静相衬

诗歌欣赏,需要观察对比,比如观察其是否运用了动静相衬.《望天门山》中,诗人李白在“两岸青山相对出”中著一“出”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美,使人仿佛产生置身船上突然看到两岸青山愈来愈相互靠近的感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和悠远的情趣.《鸟鸣涧》中,诗人王维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物象映衬了春山之静谧,营造了“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二、侧面烘托

侧面的烘托也是诗词创作中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辛弃疾用“稻花香里”的“蛙声一片”对“丰年”加以烘托,尽情抒发自己陶醉于丰收的欢愉之情.蛙犹如此,何况人乎?还有《朝天子永喇叭》中“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以一“愁”一“怕”来烘托“喇叭”所代表的出行宦官,有力地鞭挞了宦官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

三、虚实结合

在诗人笔下,往往有实景,有虚景,虚实相生,诗人的境界方才圆满.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借自然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巧妙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藉此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大笔挥洒,借梦言志,爱国志士驰骋沙场的与豪迈跃然纸上.《秋浦歌》中: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写愁思,出语不凡,飘逸奔放,非诗仙不能有此奇想.《惠崇<春江晚景>》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诗人苏轼大胆发挥,写出了画笔不易触摸的感觉,写出了画外之物象――随春潮而上的河豚.形成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雄浑,胸襟博大,非一代枭雄难有其志.

四、衬托渲染

鉴赏诗歌,除了对比其动静虚实,还需要仔细辨别哪些是侧面烘托,哪些是衬托渲染.侧面烘托,多为烘托诗中意象;衬托渲染,则主要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君子于役》中,诗人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的恬静画面,反衬了主人公极不平静的心情.《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多么清闲人、怡人的景象,又是多么温馨的画面.但作为羁旅之人,他人有家独我无,“断肠人”就自然更添悲愁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的形象何等悲凉――“僵卧孤村”,但诗人偏偏“不自衰”,仍想到“为国戍轮台”.其志可歌,其情可泣.《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圣杜甫深谙国家之内忧外患,百姓之水深火热,纵使能登楼一览无边的百色,也只会令人倍感悲伤,真可谓以乐衬哀哀更甚.

五、借古讽今

历史感在诗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很多诗人会通过用典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累,才能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登楼》中,“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广德二年春,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臣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诗圣杜甫借刘禅任用宦臣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远.《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因晚唐皇帝笃信佛教,修建佛寺四万余所,佛法误国之严重,不亚于南朝.因而杜牧借古讽今,警省昏君勿重蹈覆辙.

六、巧用象征

象征这种修辞方式,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也很广泛,因此通过掌握诗人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词.《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王维用“折柳相赠”,象征离别.把依依惜别之情表露得含蓄而高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陆游一语双关,巧借自然之“风雨”象征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忧国忧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七、色彩绚丽

进行诗歌鉴赏,还要注重对诗词的色彩的欣赏.《望着天门山》中,太白先生倾注满腔热情,巧用多彩画笔,描绘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等美好的画面,诗画一体,有形有色,从中可看出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描画出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醉人的图画.


本言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瑰宝,其美不胜收,其妙不胜举.让我们以一颗颗好奇而爱美的心徜徉于它的艺术的海滨,拣拾那一串串流光溢彩的珍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