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引导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0 浏览:1794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促进艺术修养等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作品的文化情境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角度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注重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完善学生的探究审美意识

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等”“这件作品应该等”“我是这样理解的等”,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