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10 浏览:144007

摘 要:本文指出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方式几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提出了几点教学改进的新思路,教学实践初步证明思路可行实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 键 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进方案

凡是需要电源,或者需要运动并对运动进行控制的场合,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可以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不使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工科领域.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电力电子作为一项新兴的交叉学科要怎样与各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融合是一个仍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目前,对于该课程,学生大都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述来进行学习,因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掌握水平.要是教学质量或者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尽力改进.


一、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基本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教育的要求.这其中既有教材编排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电力电子技术教材数量众多,堪称经典的也为数不少,但是很少有根据不同专业编排的有针对性的教材,通常的教材都是大而全,这给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取舍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本身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专业的应用掌握不够全面,很难根据专业要求以及企业需求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大多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从头讲到尾,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学课时紧,教学内容多

大部分高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安排的学时不高于48个(含实验),且有逐渐压缩之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自动化专业卓越班课时设置为48个(含实验12个),汽车工业专业产业班课时设置36个(含实验6个).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总共10章,其中电力电子器件、四大类变换电路以及PWM控制技术都是非讲不可的重点内容.在不充裕课时内怎样兼顾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质量,这是大多数任课教师都在努力摸索的问题.

3.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枯燥而又繁杂,让很多学生对其心有余悸从而兴趣乏乏,甚至有的学生因此对该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在高校的教学中,尤其是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大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这也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通病.

二、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几点改进方案

1.注重各课程间的交叉学习

当今各个行业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多门学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也是一样的,电力电子技术包含的范围较广,它和很多其他的学科是紧密关联的,在电力电子的教学过程中,把其他的课程和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结合起来一起学习,这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将信息电力技术中的器件和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器件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将电力电子中涉及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和自动控制原理中学习的控制思路和方法进行对比学习,还可以将传统电力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进行对比学习,等等.

2.制订符合需求的教学方案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还要参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修正教学方案.不一定书本上所有的内容都要讲,很多内容更不需要深讲,要偏重于学生以后的工程应用.例如:笔者所在高校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及汽车工程专业都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自动化专业更强调弱电对强电的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更偏向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而汽车工程专业主要是为新能源动力汽车的研发打下基础.而这些专业中还单独分出更加偏重实践应用的产业班、卓越班,这些班级就会在普通班级的教学方案上适当压缩理论学时,而增加实践学时.只有摸清需求的教学方案,才能培养出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人才.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枯燥而又繁杂,这让很多学生对其心有余悸而兴趣缺乏.事实上,电力电子技术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不完全适合依照先讲解概念,再剖析原理,然后结合实际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而更适合采用先引入实际案例,再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基本概念的逆向教学模式.这样,便能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逆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法不同,它不是由因到果的推导,而是由果到因的回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的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学生能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逆向教学法在教给学生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