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中学教育的樊篱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93 浏览:92913

摘 要:教育本质上应蕴含着“快乐”,但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只体验着僵化和枯燥.完善、丰富、充实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现实难题、“走向现代高中”的有效路径,“学科知识多元化”、“培养探索精神”、“学以致用”是“走向现代高中”路途中应被高度重视并努力付诸实践的理念和精神.关 键 词:高中教育学科建设方法路径

教育的本质中应该蕴含着“快乐”的因素――教师从中获得成就感的“快乐”,学生从中获得成长的“快乐”.但事实上是在整个高中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至多能深刻体会的只是繁重工作和学习之后短暂放松,乏有“快乐”可言.

“升学率”“分数”的高低,是目前评价一所中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中教育目标而言,其中的“德”“体”目标被忽视和弱化了,而“智”的发展则被高度重视、强烈追求.为了实现获得高“升学率”高“分数”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高评价,“教法”“学法”就成为日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绝大多数从教者及学习者格外倚重的方法则是训练量、作业量的“高负荷”,于是,现在高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共象就是学生应有的休息时间几乎被残酷无情的剥夺了,彻底被补课、提升侵占了,被大量的作业侵占了.教师屈从于“升学率”,学生屈从于“高分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情的压抑.

对学校和家庭长期的双重压抑,大多数学生都是配合的,他们不自觉中压抑了自己青春少年时期应有的活泼快乐,包括分数以外的许多青春年少时期最宝贵的东西.对这种压抑的服从,有些学生通过了考试机器,获得了高分步入了高校.客观地说,这绝对不是我们现行高中教育的成功和胜利――这实际上是一场压抑的胜利,最终赢得胜利是应试教育.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曾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在我们探寻走向现代高中的正确道路之时,根深蒂固的唯高“升学率”高“分数”是求的观念,首先要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在讨论、探寻“走向现代高中”的众多路径中,有一种路径格外令人心动,那就是完善、丰富、充实现代高中的学科建设,由此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能够获得更加宽泛的接触、学习及实践.

有个叫坎贝尔的西方人说过:“我发现,大多数人对生活所要求的是拥有选择的机会,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得多.”既然走向现代高中倡导重视高中教育的学科建设,其中就应该包括学科知识的多元化.我以为这就不乏对学科知识教学的自主选择以及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及喜好对所学学科的自主选择.当然,要想使这种教与学的选择得以实现,其重要基础就是让现有的高中学科知识体系更加丰富.诸如美学、法学、心理学、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完全可以成为可供教师确定教学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选择性内容.学科知识丰富、选择性充分,这在国外的一些中学教学课程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英国的高中课程总共有70多个科目,除了基础的数理化生外,还有文学、会计、摄影、音乐、歌剧等众多科目可供选择.在美国的中学学科体系中,选修课构成了其中学教学内容极重要的部分,除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外,现代社会实用知识和技能几乎无所不包,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基本上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以选择.反观我们现行的高中学科知识,毫无选择可言.所以,加强丰富学科知识建设,应该是走向现代高中的必由之路.

“激发求知”“培养探索精神”也是“走向现代高中”再次呼吁、高度重视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中国人不缺乏学的精神,滚瓜烂熟的背诵、准确无误的记忆就是具体的体现,中国人也不缺乏“教”的技能,自商周起就“谨庠序之教”,到后来就私学兴起、官学兴盛,再到现在名目繁多的种种教法就是具体的体现.

但是,时至今日,“学以致用”“探索创造”却始终没有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被高度重视.多年前曾经有这样两则材料被,结果是令无数的国人为之震惊和忧虑.材料的核心是告之中日两国的中学生谈对台湾海峡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充分的陈述了台湾海峡的宽度、深度、面积以及资源,相关的数据精准之极,而日本的中学生陈述的内容要点却是台湾海峡是日本国的生命线,如果中国大陆和台湾统一,台湾海峡就自然成为中国的内海,如此,日本的油轮从波斯湾驶出后,路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最后只能绕道台湾的南部,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日本的运油成本,所以,台湾海峡是日本必须拥有的海上通道.中日之间为此极可能爆发战争,日本要因此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这一材料是否显现出我们的高中教育中存在着多么严重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似乎更专注“死”知识的教授和传递,而知识力量中应该培育出来的探索力和创造力无外可寻,化用一名人话来说,即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没有穿透力,不能够通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和未来.究其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言:“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中小学.”所以,在我们追寻“走向现代高中”的路径时,“学以致用”“探索创造”同样是应该被高度重视并努力使之能够在学生心中培育、成长、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