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66 浏览:56120

【摘 要】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在校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素质、工作能力之间的矛盾和毕业学生人数与有限的机会之间的矛盾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 键 词】职业规划;就业观;人才培养;就业指导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毕业生基数大,就业压力大

伴随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在校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滑迅速的趋势.近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呈下降趋势,2011届(9.8%)比2010届(10.4%)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较为明显.

(二)毕业生对就业的心理应对不充分

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并且也缺少对相应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临近就业时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焦虑心理,顾虑专业就业前景不好,担心是否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自卑心理,不敢面对参与竞争.尤其是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的和一些受到过处分的毕业生,不敢面对面地与用人单位洽谈;消极应对,既不逃避现实但也不主动寻求改变提高自我的素质和能力.

(三)人才类型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在就业市场已经转变为用人方为主导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及时按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实践能力不强没有竞争优势.

(四)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近些年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往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然而在我国大学生总体的创业意愿还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至今不到1%并且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形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毕业生求职难与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二)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大学生对初次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基层和中西部地区还是很需要专业人才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也是观念问题.

(三)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疏漏

高校的就业工作仅仅着眼于学校的就业率,很少关注实际问题,难以从企业需求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仅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其次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科学的指导职业规划制定的过程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且考虑自身能力和环境条件的限制,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然而由于缺少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科学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中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很难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三、应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与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毕业生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加强就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对自己形成职业规划,加强职业的相关性训练,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树立起自身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自身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树立从基层岗位做起的观念,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初次就业,将初次就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是初次面对就业市场,相对于具有职场经验的员工,缺少职业经验的积累,大学生需将所学知识和创新意识迅速的与企业所需相结合.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技术的运用能力等.

高校要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大学生认识、了解企业对岗位的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熟悉业务,了解企业流程;同时,社会实践以三下乡和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怎么写作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怎么写作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相关部门应该转变思路,以怎么写作学生、怎么写作企业为宗旨在如下级方面开展就业工作:


1、积极开阔就业市场,搭建双向选择平台

赴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用人单位,使企业走进校园召开校园招聘会,通过网络等手段及时公布就业信息,通过大型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的形式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双选平台,提高了签约率,也减少了毕业生就业应聘中往返路途的费用.

2、关注就业群体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面对挫折,正确的就业观念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与活动有关的心理培训,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对在就业问题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应对就业中面临的压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