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7 浏览:20363

【摘 要】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性问题.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本源是网络文化的特性,实质上是现代性危机,就其本质来说是网络文化危机.解决青少年网路道德危机问题要从文化自觉、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移、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建构、超越现实生活和核心价值取向着手,在生活体验中提升青少年网络素质.

【关 键 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教育

网络当前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有效地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面.网络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现实与虚幻功能,能给青少年提供一定的精神慰藉.特别是当前社会人际关系淡化冷漠,各种拜物教思想横行,网络成为青少年抒发个人情感,逃避现实孤独的“逃遁之路”.但网络归根到底只是一门科学技术,毕竟不能成为青少年生活交流的绝对载体,虽然网络带给青少年精神上的安慰,但同时也带给青少年文化和上的危机.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缘由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实质上是现代性危机

简单将现代性进行归纳可以将其主要特征界定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外在表征,设定了人这个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但当前出现严重的现代性异化,主客体的价值秩序移位,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性转换,愈来愈成为主体动机结构中的支配性标准和尺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失范导致价值虚无,工具理性的张扬带来的是价值理性“沉没”.网络的蓬勃发展更是加速了“沉没”的速度,导致社会秩序结构的解体.当代诸多不利影响――如享乐主义、拜物教思想等,混于网络之中,并逐渐成为主宰网络的力量.原有的个体独立性文化在网络中被打入冷宫,失去文化滋润的网络世界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货币和权力等充斥其中,向青少年展示的是一幅冰冷无情的面孔.长时间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青少年在网络中也成为“机械的人”,人生的意义没有了追逐的方向.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源是网络文化的特性

1、超越时空性与新殖民性并存.人们长期在不同的地域生活中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网络带给青少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地域的隔离被突破,语言的不通被克服,不同的文明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交织,以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溶解,地域文化的生存条件被取消.民族和国家自治权力的衰弱或减弱,新的社区(网络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将导致感知经验变异的全新网络人类.掌握信息主动权的国家通过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他国文化不断地进行的侵蚀.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面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侵略只能“望洋兴叹”.由于网络上也涉及某些教育价值偏颇等诸多原因,使得青少年在与全球互联网交往的过程中,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尤其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容易造成‘家’的迷失和身份忘却,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危机.青少年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逐渐被殖民化.看如今青少年所关注的洋节,所吃的洋食品,所穿的洋品牌,都在无形中加速青少年被殖民化的过程.

2、平等性与专制性并存.网络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和平等.传统文化的掌控群体主要是精英基层,通过大众传媒从信息的起始端以点带面地控制着大众的思想,牢牢地把握了话语权.网络的产生打破了这种“垄断”,每个青少年在网络上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成为民意的汇集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思和法律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的流行也带来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传统文化的压抑.网络看似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实则使得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单一.网络成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唯一载体.图书、电视逐渐远离青少年的视野,特别是文字,更是成为直接的受害者.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被削弱,网络语言的更新和发展,无需概念的准确和逻辑的严密,只要能表达其意即可.青少年生活中的种种活动如书写、交流和获取信息等都严重依赖网络,青少年的思维也逐渐呈现“计算机”式.计算机成为青少年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日渐冰冷.很多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沉默寡言,在网络上则是呼风唤雨,网络的另一端成为青少年感慨、倾述的主要对象.

3、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网络使青少年脱离传统社会的秩序范畴,增加了网络交往活动的自由度.青少年的性别、相貌、民族和社会地位等现实属性特征在网络中被隐蔽,相互间的平等交流极大地催生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随意发布个人的想法,在博客、论坛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展示个人风采的“无边界舞台”.网络文化里充斥了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网络规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网络的开放性更是加剧了这种文化交织的速度.每一种文化都能在网络中有自己的存在空间,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报纸、广播、电视、书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使得网络文化在表达上更具有多样性,价值更加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还处于文化接受的生长期阶段,文化多元化促升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网络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成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的诱因.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是网络文化危机

1、青少年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匮乏.网络本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场域,必须通过网络文化赋予网络的价值意义.网络生活本应是通过文化力量,方便青少年生活的同时守卫着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但如今,网络文化遭到青少年无意识的冷落.解决网络文化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技术、或是从经济、又或是从法律的维度,关注的往往是非文化的,能够在短期产生效应的手段.网络生活因为失去了文化的滋润而略显空洞,失去了文化的滋养而略显颓废.无论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网吧整治”还是“文明上网”活动,都无法以文化的途径施展,缺失以文化为主的价值内核.

2、网络文化异化对青少年的侵蚀.网络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包裹之下处处隐藏着颓废的文化气息.“一”等强烈视听信息及一系列无不在挑逗青少年本就已经迷茫的心灵,导致青少年精神的庸俗化.在青少年眼里,网络成为逃离学校和家庭约束的“天堂”,本应具备的青年精神转化为工具理性.工具性行为带来的是功利主义的盛行,渐渐地消解着青少年的交往理性,扭曲着青少年的交往价值.文化被置换为货币,价值关怀转换成物欲.在青少年眼中的网络已经与现实的价值相距甚远,其不合理性必然带来网络文化异化对青少年的侵袭,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在这种异化土壤的滋养下日益壮大.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网络空间的公共治理――文化自觉

青少年的网络危机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的文化系统并没有对其提供本应具备的行为动机意义.光靠政府方面的行政力量是不能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通过社会文化系统才能“有所作为”.一要通过被隐藏在深处的网络道德实现文化自救.网络文化是青少年生活世界的一个子结构,可以凭借其积极健康的文化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发挥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将不同的网络和人联系起来,为协调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新的认知平台.要以文化为相似度检测,摆脱普遍的利益压制,理清交往行为,减少利益纠葛,凸显出网络生活的美好价值和意义.“以网络文化价值理性夺回被工具理性占据的统摄地位,以实践理性的意志自觉摒弃物欲心态、感官享乐主义的侵蚀,抵制网络交往的纯目的性和技术性的单面价值观,改造网络生活的品质,实现网络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二要明确网络利益获得的前提――网络道德理念.当前“经济人”概念甚是流行,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理论的合理内核.没有利益相关联的网络道德是无法长久生存的.以往我们所强调的“文明上网”等观念关注的更多的是“无利益”方面,这种“无利益”的强调在事实上证明是无市场的.当前,道德已成为一种经济资本并在经济生活中得以充分显现.道德和经济并不是矛盾的双方,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道德也并不是否定经济的存在.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原则的诱惑,那么道德进步就可以借助利益引擎来推动,通过特定的制度社会秩序给出适当的约束条件,道德行为就会成为青少年一种理性的选择.网络开发商和网站公司要以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为基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对此关注,明确规定网络公司在获益过程中要确保以青少年获得教育为底线.

(二)网络主体的转移――青少年精英化转向青少年大众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不再是青少年精英的专利,更多低教育的青少年加入到网络中,并逐渐成为网络的主体.这些新增的网络主体导致网络的特点也在不断地改变,呈现大众化和世俗化的特征.网络主体的位移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机遇.青少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这也是网络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一,但同时也拓展了网络文化的空间结构和群众性激发,网络文化的重构有了得以实现的现实可能.网络文化的重构关键还是要看网络主体中人数占优的青少年大众阶层,这就涉及到青少年精英文化的转型和解构.青少年精英文化要舍弃原有的普遍意义的文化原则,从推销自我价值理念转向为青少年大众文化提供传播和交流的平台.维护思想文化价值的多元性,捍卫思想的自由、平等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这是现代网络文化存在的根本,也是网络文化本体特征的使然.网络文化是不同社会群体理性和价值观的矛盾统一过程,要在确保网络文化不恶意传播的基础上尊重网络文化多元化;确保非殖民化占有的前提下发挥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如果还是单方面的青少年网络精英文化坚持只会导致网络文化更加混乱.青少年网络文化多元化虽然带来了道德上的危机,但这也是青少年网络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阶段.正确对待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共存和相互交流,否则,任何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式的努力只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三)网络教育新增的关注点――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建构

青少年是网络生活的新增群体,也是网络道德危机的多发人群.一年之计在于春,对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挽救成年人.网络文化建构要兼顾青少年的价值视野,创建一种青少年所能接受和喜欢的网络生活方式.当前,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教育多停留在道德方面的约束,出发点是对的,但效果却不显著.网络价值观是青少年深层内在的精神结构,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的条件下成年人以自我的视角对青少年进行约束和教育,必会导致青少年被迫的选择,在厌倦中无奈的接受.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中并没有这些约束,于是青少年人纷纷逃进网络世界寻找自我做主感觉的实现,将本就被动接受的约束转变为对网络的疯狂痴迷.如果总是以成人的观念和感受支配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忽视青少年自身所具备的主体思想,掩盖青少年的生命之音,忽略青少年的现实感受,必将带来青少年网络教育的乏力.要重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命体验,让青少年能够自我引导,为青少年找到拓展理性思维的空间、升化理想的路径,而不是改变网络,更不是改变青少年的心灵.

(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直接载体――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直接承载者.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网络道德教育课被忽视的问题.要把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网络课程教学之中,将网络文化上升到网络课程教学的本体性存在,改变强调技术忽视人文观念的弊端.如果青少年的网络课程知识只局限在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缺少网络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必将失去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现实教育的原有功能,将青少年引入歧途.因此,学校要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唤起青少年网络自觉、关怀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为己任,真正做到思考和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以学校为主体的网络道德教育,要确保网络道德教育“接地气”.学校在重视网络教育的同时,要改变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不以压抑青少年的主体创造性为代价彰显“卫道者”的形象,否则,必然会架空青少年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抹杀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挖空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基,结果只会导致更多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