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色彩情感表达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91 浏览:11417

摘 要:以培养学前儿童色彩情感的表达力为目标,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入手,引导其认识现实世界中丰富的色彩表现,树立正确的色彩价值体系,并启发其通过色彩来表达自我的心理体验,进而促进学前儿童早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关 键 词:色彩情感表达激发价值体系

人类通过自身的视觉体系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在人类早期,图像成为了人类信息获取和交换的主要媒介.而色彩是图像的重要内容,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语言,是图像传播最主要的信息群,也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最快捷的方法.对于色彩的潜在影响力,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仔细研究可表明这些不同的反应具有群体性,例如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少年、青年以及中老年对色彩的认识具有明显的情感差异.

本文针对学前儿童色彩情感认知的特殊性,着力培养学前儿童的色彩情感表达能力.实质上研究色彩即是发掘人的本能,研究学前儿童的色彩情感表达便是发掘人类最初的本能,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具体感知开始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级阶段.有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各种感知体验中,视觉感知占主导地位,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环境信息是由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其中色彩感知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色彩中获取的信息为儿童日后进行更高级的信息认知和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

1.树立学前儿童正确的色彩情感意识

色彩对于人类情感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色彩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学前儿童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直接感受.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种具体的生命感知引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色彩情感意识、认识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软硬、轻重、远近、积极性和消极性,鼓励学前儿童用色彩大胆的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体验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软硬、轻重、远近、积极性和消极性,对于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色彩情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色彩情感中的冷暖.

色彩情感中的冷暖意识来源于人类最初期对自然环境的具体感知,从远古时期人类就知晓太阳与火是炙热的,能带来温暖抵御严寒、滋养万物,并带来丰沛的食物,因而是暖的、饱满的,是有温度的.因而趋近于的颜色都被人类默认为暖色.而冷色源于人类先古时期对水和冰的认识,冷水、冷冰、蓝色的大海天空,都让人觉察到丝丝入骨的寒意,因而蓝色被人类默认为是冷的颜色即冷色.因此原本只是单纯具有色相性质的色彩被人为的赋予了感情因素成为冷暖色系.人会感到越靠近色感越热,越靠近蓝色色感越冷.学前儿童对色彩冷暖的认识如同远古先民一样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如多媒体设备或室外教学方式,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中的景色、景物的冷暖色调对比,观察具体冷暖物的色彩变化,让学前儿童通过亲身体会,真实的感受色彩的冷与暖.


(2)色彩情感中的软硬与轻重.

色彩的软硬感觉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且与纯度有一定关系.通常我们说明度越高给人的感觉就会越软越轻盈,相对明度越低的则会让人感觉越硬越结实.色彩情感中轻重感的建立与软硬感息息相关,同样也是明度较高的让人感觉较为轻盈,明度较低色彩让人感觉就较重.教育者可以通过色彩演示结合具体实,例如明度低的石头磁铁比明度高的棉花毛线团触摸起来更硬,明度不同的天空和大地轻重感强烈不同.以此来引导学前儿童初步建立起色彩情感的轻重与软硬意识.

(3)色彩情感中的远与近.

远近感即距离感.当两个以上同形同面积的不同色彩,在相同的背景衬托下,可以发现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色彩比较中那些给人感觉比实际距离近的色彩叫前进色,比实际距离远的色叫后退色.给人感觉比实际面积大的色彩叫膨胀色,比实际面积小的色彩叫收缩色.这些色彩为什么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空间和体积感?首先是因为光波的长短不同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不同,所以长波长的暖色有前进感,短波长的冷色有后退感.其次明度高的色彩光量多,色刺激大,高纯度的色彩刺激强,对视网膜的兴奋作用大,并波及周边边缘区域的视觉神经细胞,使之产生夸大或过分的判断.同时其与背景的衬托关系也能产生色彩的进退和缩胀感觉.如在白背景上的灰色与黑色,由于黑色与白背景对比强烈,所以有前进感,而灰色由于与白背景对比弱而有后退感.应用于学前儿童的教学中,可以大量的引入色卡来向其展示色彩情感中的距离属性[1].

(4)色彩情感中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不同的色彩刺激我们,使之产生出不同的情绪反射.能使人感觉鼓舞的色彩称之为积极性的色彩.能使人消沉感伤的色彩称之为消极性色彩.色相方面:红、橙、黄等暖色,是最令人兴奋的色彩,能产生积极的效应.而蓝、蓝紫、蓝绿等给人的感觉沉静而消极.纯度方面:不论暖色与冷色,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给人的感觉更为积极.其顺序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暖色则随着纯度的降低而逐渐消沉,最后接近或变为无彩色.这时色彩的明度则起着决定色彩情感积极性和消极性的主要作用.明度方面:同纯度明度不同的色彩,一般为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大.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是属于沉静的,而无彩色中低明度一带则最为消极.针对这一方面的教学,教育者可以通过习作的方式,让学生分别用积极和消极的颜色描绘自己所经历的开心事物,同时再用这两类色彩描绘自己心中不开心或不喜欢的事物,让其亲身体会两类颜色所带来的不同感觉.教育者还可引导儿童动手用积极的色彩装扮教室、校园和自己娱乐活动的场所,亲身体会色彩所带来的兴奋和愉悦,再用相对沉静的色彩装扮休息环境,感受色彩的轻松与平静,以此培养儿童从不同环境氛围中感受色彩情感的意识,同时也利用这种情感意识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研究了色彩情感中不同的色彩情绪和面貌特征后,如何积极引导学前儿童认识和感知不同的色彩所传递出的不同的情感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对色彩情感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学习色彩情感的基础阶段,真正的高级阶段是由认识转化为实践.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即在经过了教师的引导和发散后,对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可以充分的使用色彩自由的表达内心感受.2.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我色彩情感表达体系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如何更好地建立学前儿童自身的色彩情感表达体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学前儿童的大脑是未经开发的,相比成年人大脑中已趋于定型的认知体系,学前儿童的认知体系正在建立,他们对于色彩刺激的敏感性极强,对色彩情感具有强烈的感知性[2],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尝试:

首先是实物教育.学前儿童的思维模式基本还停留在具象思维,因而具象的实物对其思维的影响力是最大也是最具体的.将大量实物或教具引入教学,用具体实例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物体传达出的冷暖、轻重、距离或是积极消极等不同情绪,以便其理解和接受.例如晒太阳、烤火以及烧红的煤块,都能让孩子感受暖色带来的暖意和亲近感.而冬日的雪花、冰凉的水池都会让孩子理解到蓝色和白色带来的寒意.青青的麦苗,发芽的小树都能向孩子传达出生的希望、传达出积极的感情;金黄的玉米让孩子感受丰收的欢愉;五颜六色的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态让幼儿体会自然的欢愉.这样具体的实物教育能让孩子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色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其次引导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学前儿童身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趋向于喜彩饱满、明度较高的图像.对于这类图像学前儿童的敏感度往往是最高也最容易感兴趣.所以在对美术作品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较多的选择色彩明快鲜艳的作品.例如梵高、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符合儿童对色彩的价值追求.让儿童感受梵高的《星空》中夜色的静谧和梦幻的神秘,在毕加索变幻莫测的色彩作品中感受浪漫神秘的气氛.他们在观察这些大师级的作品时更易于从中体会色彩的丰富情感.

此外应通过具体的绘画练习让学前儿童大胆的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充分的表达他们内在的情感世界.儿童思维具有跳跃性,这种跳跃性是宝贵的,同时也是需要引导的.因而对于其色彩情感表达的训练应具有引导性,降低限定性和条件性.具体而言应由教师对其创作提出大的主题方向,引导其充分的发挥想象,只要儿童能在其绘画作品中表达出其想表达的情绪,即视为符合要求.对于此类训练不应多加限定,尤其不应形成照猫画虎按图填色的固定模式.例如可以提出“欢乐的节日”、“星空漫步”、“森林舞蹈”等诸如此类的主题性创作.在题目提出后启发孩子联想出多种与题目相关的场景,从想象场景中确定出主题色彩、辅助性色彩,而后自由发挥,描绘各自脑海中构想出的主题场景,完成自我色彩情绪的宣泄和诉说,形成学前儿童自己的色彩情感观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研究的高度认识色彩情感的具体表现,从实践的高度不断摸索合理和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教育过程中不断发散学前儿童的思维,鼓励儿童去想象去创造,开发其智力和认知能力,力求以色彩情感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指导学前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在万千大观中表达小小的内在世界,让现实世界由于他们的表达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