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60 浏览:82731

摘 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也标志着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水平.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告状行为也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河南大学附属幼儿园大三班幼儿为时一周的观察和记录,探索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各种动机及对应策略.

关 键 词: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我于2013年3月25至29号在河南大学附属幼儿园对大三班观察一周,通过这周每天一日活动的观察,我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活动中发生的最为频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曾有统计: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这些屡屡发生的幼儿告状行为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告状行为?本文将会结合观察到的实例来做简要探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幼儿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规则的理解,他们在告状时开始带有自我的价值观.


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

根据我对大三班幼儿的观察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将所观察到的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动机分为以下几种:针对自己遇到侵犯时的求助型告状行为、针对他人遇到侵犯时的检举型告状行为、期待肯定的表现型告状行为、从众性的告状行为、试探性的告状行为.

(一)针对自己遇到侵犯时的求助型告状行为

案例1早上区角活动时,小云(化名)正在搭积木,她一边搭还一边自言自语,为自己所搭的积木幻想着各种有趣的故事.这时,嘉乐过来把小云所搭好的积木造型破坏掉了(嘉乐平时就不爱遵守规则和纪律),小云急着喊:“老师,嘉乐把我搭好的给弄坏了,我做的可好了,还没拍照呢.”(老师会在区角活动即将结束时给每位小朋友的作品拍照)

这种告状行为在班级中最为常见,他们希望通过向老师求助使得自己免受侵犯或者使老师知道自己所受侵犯的后果,使得自己受侵犯后的不良结果降到最小化.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景下发生的,旨在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

(二)针对他人遇到侵犯时的检举型告状行为

案例2区角活动时,小雨在小厨房把刚做好的小面包(逼真玩具)摆到餐台上,小谦在没有拿到钱币(自制的小圆片,上面有五角、一元、两元),也没有问是否免费的情况下拿起来就吃掉(检测吃)了.小明在旁边看到了就让小谦向小雨道歉.谁知,小谦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于是小明就喊道:“老师,小谦没钱还把面包吃掉了.”

在大班,这样的情况也很常见.两名小伙伴之间发生了冲突或者一方受到了另一方的侵犯,当事人没有向老师告状,而是旁边的幼儿来向老师告状.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是非价值观,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对规则也有更明确的维护.

(三)期待肯定的表现型告状行为

案例3体育课时,老师让小朋友们跳绳,看一分钟他们能跳多少个.小洲还不会连续跳,有时候双腿跳也跳不过去,一分钟才跳了十几个.小英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上中班的时候就开始学跳绳了,小洲到现在还跳不好,我一分钟都能跳100个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向班里老师的询问,发现小英在班里并不是很突出的孩子,但是她能遵守纪律和各项准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她会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老师,某某又没完成作业,某某不遵守纪律,到处乱跑了等”她借助于告状,是为了吸引老师对她的注意,向老师展示自己是个好孩子,想以此引起老师对她的肯定.

(四)从众性的告状行为

案例4中午吃饭的时候,4个小朋友一张小桌子.小月说:“老师,嘉嘉又舔我的小勺了,我不想和他坐一起了.”老师走过来批评嘉嘉:“如果再舔小朋友的小勺就让你单独坐一张桌子.”老师刚离开没多久,坐同张桌子的小卓跑过去对老师说:“老师,嘉嘉也舔我的小勺了.”若辰也说:“老师,让他单独坐吧,他老舔我们的小勺,害的我们都不能吃饭.”嘉嘉老是不合群,还很磨叽,最近还有一个坏毛病,吃饭前把其他小朋友们的小勺都舔一遍,惹得其他小朋友对他很不满.老师批评他,他好像没听进去似的,还照做.不得已,老师让他单独坐角落边一张桌子旁边.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在幼儿中,普遍存在着“跟风”的现象,这是幼儿从众心理的表现.当看到小月向老师告状有效果时,其他小朋友会想“如果我也向老师告状,肯定会引起老师的重视”.这就是大班幼儿的从众性告状行为.

(五)试探性的告状行为.

案例5自由活动时,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去活动室,大家都在活动室里面玩,只有小炎一个人偷偷跑出去玩滑梯了,小亮对老师说:“老师,小炎跑出去玩滑梯了.”老师说:“他在外面不乱闹腾不影响别人也可以的.”于是,小亮也跑出去玩滑梯去了.小亮也想出去玩滑梯,但是他不知道老师是否让出去玩,于是他向老师“告状”,想知道老师的态度.试探性的告状行为主要是幼儿不确定某些行为是否违反规则,是否会得到老师同意,采用“告状”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

一日活动之中,虽然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多,但追其动机还是不同.老师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要根据幼儿不同动机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明辨是非,区别对待

像案例1针对求助型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仔细聆听产生冲突的原因,对恃强凌弱的幼儿老师应该严厉批评,告诉其行为的恶劣性,并让他为之受到一定的惩罚,同时要给予受欺负的幼儿鼓励和安慰,当再遇到有小朋友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要及时告诉老师或者联合其他小朋友学会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成果.(二)适时引导和教育

对于检举型的告状行为,教师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以防幼儿为了得到老师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教师应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像案例2中,教师可以把小谦叫到一边对其教育,这样既给了小谦面子,让他认识到错误,又可以避免班里其他幼儿从众告状行为的发生.

及时表扬和鼓励

从案例3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十分重要.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一个好孩子”的想法,幼儿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在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们的表扬.为了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表扬,他们会借助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老师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给孩子以自信.老师可以用“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一些赞扬性的词语来使孩子得到满足.

适当忽略

案例4中,针对从众性的告状行为,老师的适当忽略可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出现第二名、第三名幼儿来告状时,老师可采取忽略的方式,使他们意识到重复的跟风行为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可淡化他们对告状的热情,减少从众性告状行为给老师带来的重复工作.

给予明确指导

对于试探性告状行为,教师要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克制力,不仅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或提示,逐渐帮助幼儿形成是非观念,掌握评判标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教师或者大人们看来或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要因事而异,对症下药.幼儿教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疏导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平时也要多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某些事情的原因.同时,老师也需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宽容的品质,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