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改:上海的思路不同于北京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51 浏览:20391

中国的英语教育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大多数学习过英语的人“能看能写不会说”.久而久之,“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应运而生,人们用它来自嘲“考试很行,交流不行”.

近年来,有关让英语回归“交流工具”的讨论愈来愈热.10月21日,北京市向社会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后,立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

按照方案规定,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增加到50分.

对此,有的学生轻吐一口气,费时费力终解脱;也有学生特别失落,辛苦保持的英语优势被淡化了.

人们更关心的是,高考英语降分究竟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降分能不能改变效率低下的英语学习方式?

英语重要性没变

教育部门为英语降温其实早有预兆.

早在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之前,今年9月,教育部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各界意见时,其中有论述称“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此举在当时就被解读为教育改革从英语“开刀”.

此前,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等学者先后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解放孩子.此次方案中英语分值的下降,语文分值的增加,以及最近其他省份陆续出现“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传言,让一些家长产生了这样的揣测:对于今后的中小学生而言,英语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对此,北京市教委多次强调,这种想法是对改革的错误理解,降低高考英语分值并非弱化其重要性.

据了解,北京市的改革希望通过调整英语考试分值和结构,改变目前基础教育中英语学习甚至重于中国语言学习的局面.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此次改革中,希望语文和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交线,在学生身上体现综合素养.

在李奕看来,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整体改造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和英语的教学策略.这包括目标的设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的回归,还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教师能力和素养、学生学习方式等.

访谈中,李奕表示,希望未来的孩子具有深厚的母语素养和传统文化积淀,并通过国际交流把中华民族最美好、最鲜亮的东西传递出去,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则表示,上海的改革思路与北京不太一样,“上海的英语教学改革一直遵循‘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

倪闽景认为,外语教育有它独特的价值,“美国人也学外语,外语的学习对于智力开发,多元文化的理解都有好处,各个国家的现代教育体系都包含了外语教育”.

在倪闽景眼中,重视英语与汉语水平下降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看到很多老的大家,国学功底深厚,外语也非常好,这足以证明两者之间也可以是互长的关系.我们现在提笔忘字,真的只是学外语造成的?”

无论如何,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北京市这次改革对英语考试去“功利化”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减少英语分数是否可以促进公平这一点上,有不少人持保留意见.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英语教学确实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学到同样水平,“有的专业确实不需要英语,应让大家自己决定是否深造”.同时,他也认为,增加英语考试次数,尽管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但多次考成本可是很高的,会增加考生负担”.


减分不降温

事实上,在中国,全民“学英语热”现象由来已久.

有人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始于战争.在坚船利炮面前,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英语便是必需的敲门砖.

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潮真正兴起于改革开放.随着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部门便逐渐把英语纳入高考必考科目.

2003年6月3日出版的《参考消息》刊载了日本媒体《世界周报》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报道:“中国出现英语热等关于学校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把英语纳入正规课程等大学生毕业英语要达到四级,研究生毕业英语要达到六级.”

近年来,英语学习甚至蔓延到胎教、早教领域.

北京高考新政会为英语热降温吗?北京一家外语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陈庆告诉记者,尽管方案已经公布了一段时间,他所在班级的教室里仍然坐满了学生,而即将开设的另几个外语培训班名额也都快报满了.

陈庆供职的外语训机构专门培训学生应对托福、雅思等考试,按照他的说法,此次北京的中高考改革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不一样.在我这里上课的,很多人是在为出国或是留学做准备.”陈庆告诉记者,他班上的同学年龄分布很广,小到初中生,大到已经工作多年的成年人.

不过,据陈庆所知,即使是那些专门针对初、高中生的外语补习机构,或是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事实上也并未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受到太多影响.

“现在世界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信息、材料都是英文的,学生要有‘英语’这个能力.”陈庆认为,尽管英语在高考中分值有望降低,但短时期内并不会淡化国人的学英语热,英语并不会就此被拉下“神坛”.

如今,孩子从幼儿园甚至更早就开始学英语.英语考试在各种考试中也稳坐“第一把交椅”——通过国家认可的英语考试是“取得部分高校本科学位证”、“进入某些国家机关工作”、“晋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在一些单位,通过规定英语考试的“国际人才”或“外语干部”,还与更多“隐形福利”挂钩.陈庆说,英语已经达到无法撼动的地位,“在中高考中减少分值,对英语的教学和培训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这一观点也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今后要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所以不管考试怎么改,英语都是必须好好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倪闽景也认为:“尤其是上海,在建立自贸区之后,英语人才的缺口将会很大.而且,掌握外语是了解别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工具.”

十年学不好怪谁?

英语热在中国催生了庞大的培训市场.据全球最大私人英语教育机构英孚教育2012年发布的一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有10万英语母语者现在在中国教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训市场之一.

这份历时三年的报告对全球170万名18岁以上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测试成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中国大陆地区以49.00分全球排名36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

业内人士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许多学生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张不开嘴,不敢交流.

很多人都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应试教育,认为英语教育越来越趋向畸形化,亟须改革.

如此看来,“英语怎么学”才应该是考试改革所应针对的问题.

对此,陈庆表示:“学校的英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把英语当做一门知识在教.而且学校教英语重阅读与写作,轻口语与听力,这对掌握一门语言来说是不利的.”

倪闽景指出:“我们过去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试,这不对.”他建议,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交流才是学习的目的,体制内的教学应该向体制外学习,更加注重口语、听力,“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带领学生练习、应用.有的地方高考取消听力,我觉得方向不对.”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使英语回归到语言工具的学科地位,让学生不至于学了十几年英语还张不开嘴、听不懂,甚至阅读起来也有困难.

李奕表示,英语应回归到工具学科应用的位置上,北京中高考改革就是要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作用,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增加听力比重,“英语回归语言工具,将会在试卷命题和试卷结构中有初步体现.”

此外,谈起孩子如何学英语更好,陈庆谈到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到8岁.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听和说,且要尽量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英语.”

201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开设英语课程不仅仅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少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时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和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成年人而言,学习外语的心理负担轻,思维活跃,敢于开口,不怕犯错,乐于表现,记忆力好,这都是学习外语的有利条件.

因此,为8到15岁的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丰富认知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包括升学、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就业等奠定有利的发展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