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需要什么条件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02 浏览:118145

关于官员的官话套话,《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展开过民意调查.其中,九成受访者不满官员官话套话多、办事效率差.时隔多年,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现象不仅未能禁绝,反而愈来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顽疾.充斥于视听的领导活动报道,依然是一片“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即便发生了灾难,也不忘来一句“群众情绪基本稳定”等对此,民众早已心有反感.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官员其实也是口不由己,张口就是一套一套的官话套话,这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有关.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不过,依然很难解释类似话语超强的传染力.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

以兰考火灾为例.七名儿童的死亡非但没有引起当地官员的忏悔,反而一再强调领导对“抢险救火”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表述绝非一时口误,而是反映出其漠视民众感受的一贯思维.地方上的官员更在意这一事件可能对自己权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于那些可怜的孩子,并没有真正震动他们的灵魂.若真的“高度重视”,也就不会发生火灾了,何来“现场指挥”?

还有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明明已经对流域内群众、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刊发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畸形政绩思维,正是一些官员“唯上”心态的反映.


言为心声,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就对应着什么样的行状.而若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一是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再就是必须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监督的权利.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网民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是促进政府提高效率、官员转变工作作风的契机.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也热衷于一些“危机管理”的培训,教育官员学会如何对媒体、对公众说话.不必讳言,地方上应对舆情方式的改变,确实能够加强沟通,增进共识,不过,这种“变话”,仍属于技术层面的改变,如果不是真心低头心系百姓,将很难真正改变官员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态度.要想官员“说人话”,还得让公民的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

插图/习惯成自然/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