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现状和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51 浏览:92234

[摘 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水利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水利行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已暴露出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这些都迫使水利行业必须加速改革进程,尽快实现现代化.这也是水利行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水利发展变化特征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TV-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88-02

一、对水利发展的了解

1、现代水利的内涵和体现.首先是科学的治水思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水利自身的发展,将促进治水思路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方针.水利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水利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第三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运用市场理念的水利运行机制.水利工作将更加注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建立水权、水价和水市场体系,将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水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是各种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将大大加快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将日益提高.

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密切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只有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边界内,才能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当然,人类对水资源承载力边界线也不是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跨流域调水,使水资源承载力边界曲线向外扩张,从而减轻水资源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总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以水定发展,但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则是机械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这种限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是可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节水和调水来实现.

3、水利建设更加重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保障防洪安全、提高灌溉能力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支撑,水利建设将更加重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同时,水利建设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水利工程的功能将趋向于多目标化,水利建设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4、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进一步发生转变.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更趋科学、更趋复杂和严格,管理方式将是政府宏观调控、协商确定、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在体制方面,将建立起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水价将成为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将使杠杆等经济规律在水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价将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但是由于水资源的垄断性,国家的管制将长期存在.

5、城市水利将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利的承载能力和保障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发展城市水利将逐步成为水利建设的中心内容之一.

6、水利工作将由行政主导型向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共同运用方面转变.当前的水利工作还是典型的行政手段主导型,国家政策、行政命令还是影响水利工作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水利工作将逐步发展为由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共同运用,客观规律在水利建设中将会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水利基础地位与作用更加明显,水利建设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水利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

1、极端天气灾害对水利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年平均气温升高、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大.极端天气变化给水利和水利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所导致的灾害,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也是我们今后需要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解决民生问题对水利要求越来越高.民生问题,是我们党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更加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饮水安全、防汛抗旱、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民生工程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期望和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民生水利建设上付出很多、辛劳很多.

3、人与自然和谐融入治水理念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当代水利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工程中,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理念,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水库库区的做法;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地面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4、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应尽的职责越来越明.水利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当前,随着公路、铁路、城镇、能源、天然气化工、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以及伴随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生态和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保护水土资源、维护河道健康、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我们水利部门应尽的职责.

5、全社会对水利工作越来越关注.当今社会,人们的安全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获得渠道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特别是防汛工作越来越关注.进一步增强水利及防汛工作的透明度,使水利工作更多地置于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未来水利将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1、随着社会对水利工作及水资源认识的正确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依赖程度的提高,水利的社会化程度将明显提高;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水利的市场化程度会显著提高;

3、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水利的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4、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利的国际化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四、对我国水利未来发展展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利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因此,要加强水资源的区情、水情教育,增加水忧患意识和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利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充分说明水利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从我区的区情出发,充分认识和进一步加强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强化对水利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水利改革与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各项水利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

继续贯彻落实“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水利建设方针,要坚持划分事权和分级负责建设的原则.以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为主,地方、群众投资为辅进行建设.以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主要依靠地方和受益部门、群众共同投资建设.对于农村牧区的小型水利工程,放开建设权,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采取自办、联户办、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建,水利部门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搞好怎么写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级财政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促进水利产业化的优惠政策.金融部门以及国家掌握使用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贷款,用于水利建设的要适当增加.

4、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水法》、《水保法》、《防洪法》以及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依法管水、用水、治水的法律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的义务.同时要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使依法治水、水资源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利用政策的作用,增强水利自身的发展能力,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水利工程供水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以合理确定水价,规范水费征收,加快水价改革.

6、加强水利科研及推广工作,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水”战略要积极开展水利科学技术研究,探索治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和科学用水.科研、设计等部门,要紧紧围绕自治区水利建设、管理等实际,积极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防洪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小流域治理技术、防洪减灾新技术、工程建设新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努力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