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道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02 浏览:20168

[摘 要]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国家“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健康、持续地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关 键 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④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7页.

⑤刘大军,许文果:“试论高校精品课程推广和利用模式的建构”,《江苏高教》,2007年第2期,第89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