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块化与分类管理的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22 浏览:18218

摘 要:为使成功素质教育教学获得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理念创新、方案设计科学、管理时效优化、教学实践可行”等多视角进一步丰富成功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本文拟从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入手,提出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以优化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时效,凸显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

关 键 词:特色;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非专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成功素质教育,实施素质学分制的管理实践中,摆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时间与效率的优化”,即大学阶段总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是相对稳定的,要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突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我们必须系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教学管理的时间与效率的优化性、教学运行环节的高效便捷与可操作性.

一、凸显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

所谓课程体系特色,是相对课程体系共性而言的.课程体系特色需要课程体系的构成有特点,课程名称与内容有特点,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有特点,特色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相连.非专业素质教育离开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就较难在学生中产生内在的需求动力,就容易形成教师强制灌输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可能使得非专业素质教育又一次重新陷入新的“应试教育”的循环.我国普通高校并非没有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而是其所设的“德、(智)、体、美、劳”课程具有千校一面的“公共性”,没有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两个同步推进”时应该尽量规避“应试教育”的弊垢,从学生个性特长与兴趣出发打造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性.

按照成功素质教育的“大教学、大课程、大课堂”观,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设立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按不同的分类属性可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核心课、一般课等类别.值得肯定的是,有些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了成功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如走向成功(系列课程)、创新思维与训练、国学精粹、西学经典;认识性素质拓展、提升性素质拓展、专项素质拓展(“一口话、一笔字、一手文章、读百本书”实训);创新训练、特长展现、品行修养、成功素质展示等,这些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在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难觅踪影”,作为系列课程设置更是唯中南分校独有.但是,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非专业素质教育计划表(本科)》中不难发现,以上特色课程除了“特长展现”、“品行修养”以外,其余课程全部为全校性必修课,即使“一口话、一笔字、一手文章”实训放在了“自修课程”栏目中,由于在课程名称后加了核心课程的“*”号标志,也成了全校本科学生课外必修课了.而各专业所设立的6学分的与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与普通高校设立的“专业选修课”内容相比较,只不过在形式上挪动了一下位置,称谓上更换了一下名称而已,难有特色.由此看来,我校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以对全校各专业进行必修的“共性教育”为主,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个性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凸显.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共性的培养”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如果非专业素质教育长期延续以“共性教育”为主,即校内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所有的学生,都是接受相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由于广义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太过丰富和宽泛,那么,成功素质教育要培养个性特长人才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初衷在短期内是难见绩效的.即使学生毕业回归社会后、经过数年的锻炼,取得了创业成功、事业成功,那么,大学阶段没有特定方向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这样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就很难与大学专业素质教育交相辉映.因此,明确大学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定方向,构建、凸显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特色至关重要.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

针对以上“共性培养”问题,为了强化非专业素质教育特性,为了学生的特质训练与个性培养,要像专业素质教育一样,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行分层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重塑非专业素质教育特色体系.

所谓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是指按照学校、学院、系(室)三个层次类别,依据学校共性、各学院特性、各专业特点,分别设置大、中、小型模块的“课程、活动、项目、赛程”,学校主管大型模块课程,学院主管中型模块课程,系(室)主管小型模块课程.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非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计划表》中的课程内容可以按“三层级别”设计为“三型模块”课程,即学校层面设立“通识类”模块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必修课,这里也包括普通高校必设的德育课程;学院层面为“学科类”模块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在全院范围内选修;专业(系)教研室层面设立“职业差别类”模块非专业素质教育自修课程.学校只规定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总学分,并参考、吸收学生兴趣、就业意愿.“三型模块”教学、分类管理,能够凸显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性――课程的层级差别与专业差别;通识教育(共性)与兴趣自选(个性)差别;课内学习与课外自修差别.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吸收、参考学生兴趣与就业意愿的做法,这本身就是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创新亮点与特色.

分类管理、模块化教学,强调要把学生按照年级差异(按照不同层次)分类,或者按照学生兴趣差异进行课程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类别进行模块化的教学训练.如对一年级学生侧重于人际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心理调试等方面的训练,对二年级学生侧重于组织能力、调查能力、鉴别鉴赏能力的训练;对三年级学生侧重于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发明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练;对四年级学生侧重于社会环境适应性、社会生存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相关的训练,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成就感增强.“三型模块化”教学、分类管理的系列课程如何归类,有待于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广泛的研讨.

三、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三型模块”的构想

如前所述,学校层面“公共性”的“通识类”模块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如走向成功、创新思维与训练已经初步形成了鲜明特色.要进一步凸显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特色,关键靠学院层面和专业教研室(系)层面的选修课、自修课程的课程特色来体现.

那么,如何设计学院层“学科类”和专业(系、室)层“职业差别类”非专业素质教育选修课、自修课程呢?

笔者以商学院为例作以下构想: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正常教学秩序基本稳定后,11月份,学院可以组织开展“新生辩论大赛”,类似这样的“赛程”、“活动”、“项目”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自愿地参加,并且将这些赛事时间相对固定下来,周期性开展,那么,“新生辩论大赛”就可以进入大学生第1学期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每年一次的“赛程”、“活动”就可以作为学院层面“学科类教育”模块课程之一,在全院范围内列为选修课程,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二、大三学生即第4-6学期,还可以根据每个系的专业特点,组织系室的赛程或活动,比如商务谈判、营销模拟演练等项目.类似这样的既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又锻炼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课题”、“项目”,就可以作为专业(系)教研室层“职业类”自修非专业课程模块之一,写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设计不同于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成功素质展示节”,因为,“成功素质展示节”,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是全校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花费时间精力较大.“展示节”由指导教师、素质导师设计主导,带有一定的“展示”性、表现性、综合性.把“成功素质教育展示”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处是“同一”课程名称,难以突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差别.而“新生辩论大赛”是由学院教师评审会设计的、与专业紧密相关、与学生未来职业就业紧密相关的辩论题目,并设计获奖评优条件,由学院一级的学生会课外组织主导,有兴趣的学生自发参与,自主性、实战性较强.教师评委会“设计辩论题目”就相当于试卷出题,设计“获奖评优条件”和完成评选过程,就相当于教学过程与考核环节.评定学分时,凡是按要求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的学生,包括组织者、主持人、提供了怎么写作的志愿者等,只要通过此活动获得了锻炼机会,能力有所提高,都可以按不同的权重系数获得此项学分的基本学分.其他的学院也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举办类似的活动.把类似“新生辩论大赛”、“建筑装饰设计展示”的活动以选修课、自修课程的性质,写入《非专业素质教育计划表》中,能克服学校各专业千篇一律把“成功素质展示”作为课程名称,出现课程教育的内容多而泛,定位难以明确,难以确定《课程大纲》和《课程指导书》等不便之处,能充分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定路径――以专业素质教育为轴心的同心圆.而且,这些活动是学生真正的自选项目,他们兴趣浓厚,自主完成,是实战的结果.类似这样的大学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能够在学生人生成功的大道上留下永生难忘的足印.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其他高校也有的类似的学生活动或赛程,但是本质区别是明显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写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某些有教学目的性的“课程(活动)”有统一计划性:进入培养方案、有《教学大纲》、有教师《课程指导书》,有周期性、有组织、有经费保障、有效果评价,评定结果记入学分.这些活动克服了一般学生活动的单纯的自主性、随意性、娱乐性.用心设计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项目、活动)”,真正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策划、宣传、组织、协调、怎么写作等多项能力,并且与专业素质紧密相连、同步推进,突出了各专业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既有“通识公共部分”,又各不相同的特点.

学校主管的大课程模块作为通识课、公共课,放在第1-2学期开课,有选择地、有区别地设计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而不是动不动就要求全员参加、全校必开.为了减少学生压力,把学院主管的中级课程和系教研室主管的小型模块课程按重要程度设置,尽量设计为选修课,在第3-6学期开课.有些同学定位很明确,毕业后不打算找工作,准备自己创业,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项训练,如加强创新思维、创业能力、抗压能力、抗挫耐力,以及作为员工、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的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同学,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设置相应的训练模块,重点强化企业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忠诚度等职业技能训练.对于继续学习深造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留学的同学,可以强化励志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杰出人才成功史学习.也就是说,根据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块化教学的目的进行学生特质训练,即结合每位同学的职业规划或专业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重点地进行非专业的模块教育与培训,提高特定方向的非专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也需要循序渐进,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特色应该更多地与专业培养递进梯度的目标与专业定位相结合.在现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计划表(本科)》中,非专业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以及课程的逻辑顺序、难易程度的把握似乎缺乏固有依据,甚至个别存在主次颠倒的问题,例如把“一口话、一笔字、一手文章”作为核心课,这样的界定,如果说是认识到了三本学生基本功底薄弱,是为了强调职业人基本功训练重要性的话,那么把走向成功、创新思维与训练设为全校性必修课、核心课,甚至第一学期开课,就忽略了这两门课程的难度,并且把综合型、高级人才必须具备的成功意识、创新素质放在首要的地位,这似乎对我校三本专业定位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质理解不够准确,寄希望于学生“鱼与熊掌兼得也”.因此,在完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把必修、选修、核心课程,以及开课的先后顺序按照模块化教学、分类管理、递进式推进的原则,并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重新适当微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