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如何做好专业期刊编辑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78 浏览:22244

作为一名专业期刊编辑最好是术业有专攻又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编辑或是半路出家或是专业不对口,那么作为一名“外行”如何做好专业期刊编辑,处理好“内行”稿件呢

就笔者来说,曾经是一名新闻记者,现在是农业期刊的编辑,通过多年的实践在这方面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忌不懂装懂.

笔者所在《现代农业》杂志是自治区最早创刊的农业杂志之一,栏目有“特色农业”“植保土肥”“作物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态建设”等,几乎涵盖了大农业涉及的农牧林水等方面.读者和作者主要是基层的农牧业科技工作者.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那么作为一个“外行”编辑怎样弥补专业知识不足呢笔者的经验是“三勤”.


1.手勤多查

多查就是要多查专业书、专业词典,不能似是而非,糊弄了事.尤其现在网络很发达,通过搜索引擎,瞬间就可以搜到相关的词条,方便快捷.

2.嘴勤多问

一要多和作者沟通,在组稿时注意保存作者,有对稿件存疑和不懂的,不要怕露怯,要敢于多问;二要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朋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还能得到相关问题比较权威的解答.不能闭门办刊,自说自话.

3.脑勤多积累

要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积累相关的知识.例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等.这样在编辑稿件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如果做到这“三勤”,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起码不会有硬伤,犯低级错误.但事实上这正是有些“外行”编辑之所以外行的原因.处理稿件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甚至改稿的时候不懂装懂,想当然地改,把专业术语当成病词病句.或者不了解的一删了之,不管对作者全文的表达是否有影响.

二.对作者、稿件认真负责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

笔者在10年前调到农业杂志的时候负责“畜禽养殖”栏目.曾经收到一个稿子,是锡林郭勒盟一位基层人大代表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写的.他强调他的稿件很重要,一定要给他发表.这份手写稿有一万多字,没有大、小标题,涉及人大代表的职责、草畜平衡、草牧场沙化退化、人畜争水、草牧场承包、农牧民返贫、草原可持续利用等方方面面.初看觉的内容庞杂无法入手,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什么,而且字迹潦草,作者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常常一个段落都无法连续读下来.几次想放弃这篇稿件,但本着对作者、对稿件负责的态度,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读第四遍的时候,发现在谈到草原可持续利用时,作者提到要发展生态畜牧业.这使笔者眼前一亮,因为当时关于生态农业的提法已很普遍,但是发展生态畜牧业,还没有见到.笔者又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看到已有一些专家指出,解决草原生态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保护草原生态一定要改变数量型的畜牧业发展方式.那么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发展畜牧业呢?这时候才觉得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理清思路,改起来就容易多了,最后该稿件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为题刊出.文章刊出后,很快便忘记了.没想到半个月之后,社长拿了一封读者来信,打开一看,是那位作者写来的.他说改的很好,他很满意.还说投到很多地方都没音信,这里给他发表了,既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又比他说的好,要社长好好表扬一下给他处理稿件的编辑.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每当在工作中有懈怠情绪时都会想起这位坦诚认真的作者.本来把稿件处理好是编辑的职责所在,但作者却专门写了表扬信来肯定我们的工作.作为编辑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工作呢.焦点访谈记者敬一丹在谈到被采访者和记者的关系时曾说:没有不会说的,只有不会问的.通过这件事,笔者也感到有时觉得作者写的不好,实际可能更是编辑的水平有限,不能了解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专业期刊中更多的表现在编辑的专业局限性上.所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仅是技术方面,在宏观方面也要多学习相关方针政策,才能在处理稿件时深入浅出.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