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奖助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22 浏览:47716

摘 要:高校奖助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理想信念教育、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感恩与责任教育和生命意识与价值教育等功能.我国高校在贯彻、落实各类奖助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侧重“扶贫”,轻视“扶志”,注重经济资助,弱化思想育人的现象.做好奖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宣传、评审和管理教育等环节,对借助高校奖助政策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关重要.

关 键 词 :高校;奖助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70-02

目前,我国高校的奖助学金主要来源渠道有国家、省政府、教育基金会和社会人士及团体等几个方面.随着高校筹集资金方式多元化,奖助学金的筹集也越来越多来源于社会资源.由于奖助学金来源拓宽,相应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奖助学金的评定及发放方面,尚不能完全做到急学生所需,导致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探析奖助学金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奖助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贫困生的产生是由经济困难而起,但问题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当前,家庭经济困难使得众多贫困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与其他学生相比有其一定的群体特殊性.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实效性总体上还不够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薄弱环节[1].在贯彻、落实奖助政策过程中,侧重“扶贫”,轻视了“扶志”,注重了经济资助,弱化了思想育人.因此,在日趋完善的奖助政策体系下,如何在缓解高校贫困生经济物质困难的同时,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始不断修订和完善国家奖助政策,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该政策进一步缓解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已经初步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减、免”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这一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为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切实保障,也体现了“采取切实措施,绝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近年来,各高校在充分发挥财政拨款作用的同时,也不断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奖助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联系校友会、企事业单位、教育慈善家等方式,加大非政府类奖助资金的筹集,把社会资源引入到高校资助体系中[2].随着奖助资金多元化、学生覆盖面广、门槛低等特点的出现,这种无偿性的资助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等、靠、要”的心态,这些都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也违背了高校奖助政策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初衷[3].

二、高校奖助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理想信念教育

奖助政策并非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高校贫困生的评定和资助,不仅影响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贯彻落实,而且影响着贫困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贫困生很难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更有甚者无法正确看待人生,甚至对社会灰心失望.在高校中,贫困生因错误选择人生方向而自暴自弃,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经济困难使贫困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往往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大努力,这就需要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同时,更注重贫困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认真开展“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立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自立自强精神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增益其所不能”.要想勇挑大梁,担当重任,成就事业,就必须经过艰辛磨炼、自立自强.对于贫困生而言,开展自立自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的贫困生可能会由于自己家庭经济不好,而模糊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好,产生悲观情绪,失去信心.高校教育者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自强社等贫困生组织为载体,鼓励志气,激发潜能,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明白要想获取成功,必须要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3.感恩与责任教育

西塞罗认为:“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4]感恩与责任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外界给予的恩惠,进而产生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心态,并形成责任意识.通过在资助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和提升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从正面向上的角度理解并接受资助,感恩受助,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报恩、施恩的意识.高校通过开展感动人物评选、感恩主题演讲等活动比赛,把握贫困生受社会恩惠的心理,使他们意识到获得外界资助得到的不仅是经济物质帮助,更是关爱和期望,进而激励他们积极进取,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优秀,回报社会.

4.生命意识与价值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杀人或事件屡见报道,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不懂得生命之可贵、可爱,人生之价值、意义.而贫困生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大,更容易出现思想极端,心理扭曲.贫困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对生命的漠视,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警觉.对于生命教育,教育者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珍惜生命教育,只有生命存在,才有资格谈论发展和进步;二是生存意义教育,引导贫困生理解自身生命价值不仅包括自我幸福、自我追求、自我人生的实现,还包括了个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怀和贡献.作为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尊重生命,更要珍惜生命,努力自强,勇于创造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