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交往缺失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19 浏览:85523

摘 要:交往、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可以说没有交往和沟通,人类早就灭绝了.人们只有在交往、沟通中才能学习和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能依靠交往和沟通去把握.从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入手,让人们更多从交往的视角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交往的理念为指导,注重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谈话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品质和道德水平,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61-02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述

“交往”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贯穿于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地把握交往范畴的确切含义,是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必须搞清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类的交往,涉及最基本的两大领域――内部世界以及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从内部考察,交往是人类的心理需要.从外部考察,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类最为普遍的联系就是交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交往具有独立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社会交往范畴可以这样来界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中的个人以及共同体之间通过相似度检测客体,在物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活动.“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是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交往一方面从动态上看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从静态上看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交往的动态与静态的双面体现,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源之所在.因此交往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学界有不同的描述,比较权威的一种观点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用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果能够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合理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合理,就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状况,并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不断实现创新.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评批法.

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的智力、性格、精神等才能得到丰富.过去僵硬古板的教育方法不仅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而且有碍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借助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将个体带入社会交往之中,帮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问题的表现

1.直接往的缺失

在传统的认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者的关系就被诠释为主-客关系,教育过程也被描述为像一对正在跳华尔兹的舞者,一个主动变换舞步,另一方无条件配合.二者本应充满精神契合的交往活动变为了“一言堂”,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而没有心与心的交流融合.这样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动的生存方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而真正的直接交往是需要师生“同时在场”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只有在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性,理解人.使教育方法多样化,才能丰富交往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主体往的缺失

灌输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基于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主要采用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道德知识为主要途径,而且灌输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玄虚、深奥的东西,说的也是大话空话,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往往没有吸引力,并且他们会认为老师讲授的东西与生活无关,可能一时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了,但是一旦脱离课堂,学生进入自己实际生活的世界中,就会远离那些玄虚空洞的说理,这大大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这种以培养“服从、听话”为目的教育方式,我们要努力改变,否则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很难触动学生的心里、进入学生的脑袋的.因此,要走出灌输教育带来的困境,关键就是要摆脱灌输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向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情感往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被理解为“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和支配客体的活动”,它是一种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者由于在知识和生活阅历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总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拥有不可怀疑的优先地位.教育者是课堂的主宰,通常只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没与情感只懂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全盘接受其讲授的内容,杜绝怀疑和否定.殊不知,受教育者也有表达自己情感、意见的愿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他们已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不少知识,所谓“术业有专攻”也许在某一领域内,他们的知识比老师还要丰富,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诉求.因为这种情感缺失的思想、行为,会阻碍师生之间规范的交往,导致双方交流与谈话的渠道受阻.因而要从情感出发,面对每一个受教育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的弊端

长期起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师依然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其权威性不容挑战.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得我们也习惯于老师的权威,一味接受老师灌输的教育思想,而忽视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及个性.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只会慢慢学会逆来顺受,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遇到问题时只懂生搬硬套,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 2.主体间性的异化

主体间的互动交往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二者是朋友式的关系.二是指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集体关系中的人际交往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主体间性的异化,这种灌输教育显然是“独白式”、“单向式”的,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教育者“中心地位”根深蒂固,整个教育过程被视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形成了对教育对象的单向制约关系,而不是对话、交流的关系.

3.精神交往的缺失

精神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进行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精神交往的内容是思想、意识、情感、观念等精神性的范畴.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制约着全部教育活动的进展.但是许多学校的老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严谨,严重阻碍了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的目的.马克思强调物质的基础作用,也指出了精神的反作用,二者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交往为中心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开放疏导法

我们处在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同时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打破传统的壁垒,就要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潮流,充分采取开放疏导的办法,形成一种交往的互动关系,及时与学生沟通情感,双方认真传递认识、思想.使交往真正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无论学生遇到的是何种困难,教师都应积极给予关心和帮助.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有着平等说话权利的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道理我们都懂,课堂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所以教师要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二者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师生互动法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有个性的人才,而不是封闭、僵化、自我的人.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总是不问对象、不分层次,不考虑个性差异,导致居高临下的教育理论总是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趋势,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非仅仅是道德说理的浇灌.与人的生命和灵魂相比,理论知识是次要的,“学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应要受到尊重和关爱.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无论内容或方法,都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需要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就要采取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要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注重理解法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时代,不管是什么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理解.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那么就能避免很多误会与矛盾.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交往理论,交往理论很注重主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因为他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认为交往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更重要的强调交往是人的生存方式.转变思维方式,注重理解的深层旨趣在于使我们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物化”思维,转变为“人学”思维.每个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都不同,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树立理解意识,将心比心,了解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有针对地对他们施教,充分给予大学生关怀与呵护.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渗透下审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者的尊严、想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联系起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受教育者从理论的世界走出来,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习惯,鼓励受教育者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奋斗,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做好铺垫.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