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78 浏览:57599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以求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 键 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效性;网上团支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49-02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一块新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04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要求,随之全国各高校相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了许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构建问题是这项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其内容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回归生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应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一般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应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来构建的.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当前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窗口仍然屡见不鲜,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或宣讲方式,严把话语权,套话连篇,互动性差,使受教者往往无所适从,这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生活化是解决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化社会生活种种冲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化社会生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目标理想化与世俗化生活的冲突.网络时代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也日趋世俗,这与当前某些红站“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形成强烈反差.

二是教育内容经验化与个性化生活的冲突.当前,不少红站只是将原有资料上传网上,有的甚至长期处在“内容建设中”,普遍存在内容更新慢、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与强调个性博客、微博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是教育思路上给予性与自主性的冲突.网络具有虚拟性、去中心性、互动性、快速复制与传递、融合性等基本技术特性,参与信息制作、传播、分享的人们身份平等、选择自主,这与传统教育形式的强制性特点有着尖锐冲突.

(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认识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对网络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原因.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有这样两种偏差认识:一是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单纯地建设和维护好一个思政教育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即是做好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二是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实施,即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施教与受教的接受式灌输过程.

笔者认为,当前,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构成之一,要实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搭建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网络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去,让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三、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以东北农业大学网上团支部为例

面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东北农业大学提出并建立了网上团支部,探索出了一条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一)网上团支部

东北农业大学探索的新型网上团支部的实质就是团支部工作进网络.即不改变现有团支部成员构成,以网络为平台,依托“人人网”开辟班团工作手册、团员日志、留言板、电子相册、网上、信息发布、发起倡议等多个版块,开展团支部的理论学习、管理、讨论交流等工作,力求真正吸引和凝聚青年团员,赢得广大学生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适应广大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认知模式等方面呈现出的多元多变的特点.

(二)网上团支部是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网上团支部在形式的选择上体现了生活化

网上团支部所选择的依托网络是人人网,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目前,校内网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也是现在最具影响力的校园类网站.作为真实社交关系网络,校园网的用户黏度甚至超过主流门户网站,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校内网在“人均月度浏览页面数”、“人均单日访问次数”、“人均单日浏览页面数”、“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人均单次浏览页面数”五项指标名列第一,均超过主流门户网站.

网上团支部力求营造“小家”的氛围.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在现实社会如此,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同样如此.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网上团支部将现实中弱化的集体集结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参与群体范围以支部成员和辅导员老师为主,既不是完全的陌生集体,又打破了现实生活的种种障碍.这种网络中的温馨家园,能够满足学生对归宿感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集体文化必然更容易带给人亲切感和信任度.

2.网上团支部在内容的构筑上体现了生活化

网上团支部建立之初倡导管理员轮流制度,即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世界中班级的“班长”、“团支书”,作为学生领袖,在认真行使使命同时,自然就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管理员会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将其打造成大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解决了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介入带给大学生天然的抵触心理.

在网上团支部中,网络信息传播形态多种多样,除常见的文字、图片、声音外,还可以是视频、动画或以上全部形态的结合体等.通过丰富的虚拟实践形式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让广大大学生在神奇的网络之旅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必须抓住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切的内容做“文章”,网上团支部通过分享、日志、留言等形式,力求把主流的价值观编辑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通过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寓教于乐.这样,不但弱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感,而且大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施教内容,从而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网上团支部在目标的设定上体现了生活化

通过运用网上团支部实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就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和支部学生的感受,这种双方精神、心灵的互动交流,可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这种互动甚至可以触动学生情绪情感以致心灵世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

网上团支部的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择业就业、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

总之,东北农业大学网上团支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融入生活、引领生活的特征.实践证明,生活化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吸引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