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33 浏览:81581

摘 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有问”“会问”,还能够“解问”.

关 键 词 :政治课;问题意识;营造氛围;创设环境;设计方法

由于政治学科内容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接受”.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双方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结合自身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有相宜的环境,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平等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而不应该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体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安全,学生就不会因为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想办法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2.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要仔细倾听,表情关注、态度诚恳.任何轻易否定或心不在焉的做法和表情,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用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我都认真解答,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的自己的见解,不要只安于接受课本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发展的,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

二、创设冲突环境,让学生“有问”

笔者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久而久之,儿童天生的好问本能,就这样被我们教师一点点扼杀了.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要求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并能自行研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从矛盾和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而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解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如:“政治与生活”中在讲到国家机关时司法部是司法机关还是权力机关?学生就积极地开展讨论.

三、精心设计方法,让学生“会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理解课本,掌握知识,这是理论武器.其次,要看新闻联播、报纸杂志,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然后把二者对照,找出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质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我做了具体分析,发现有的学生常常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而提不出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完全是为了凑热闹随便提个问题.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和表扬,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得好,从而激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多方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解问”

提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政治课的应用指导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提供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自觉转化为行为.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判断题、行为实践题等.(2)提供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3)开展讨论,互相解疑.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把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求知、培养解释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抓住良好机遇,自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思维水平的提高.

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会让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不仅能使政治课发挥它应有的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还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新潜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从而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