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文化哲学倾向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79 浏览:130697

摘 要: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等问题进行积极的哲学思考,力图以哲学的方式解决文化观念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在迭起的文化热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哲学的思想倾向.本文将选取胡适为代表,对其的文化哲学倾向的起源、特征及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关 键 词 :经验;文化哲学;思辨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4-0000-01

一、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一开始便出现了两种走向:一是思辨哲学,既是所谓“纯哲学”,主要立足于传统的哲学模式,通过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对文化的本质特征、演进规律和历史作用作出诠释,将所有的文化问题变成“哲学家的问题”;一是哲学人学,主要立足于人类活动,以“人”为出发点,将文化问题统统变成“人的问题”.虽然这两种走向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是对文化的哲学思考,都力图从哲学上去解决通过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①.


熊十力和贺麟是我国三四十年代纯哲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于1935年和1940年对历时20余年的文化论战提出批评,认为历次文化讨论虽然轰轰烈烈,但是都未上升到哲学层面,因而意义甚微.熊十力认为,“文化的根源,必于哲学思想方面”,只有复兴儒家思想,实现自我与宇宙为一、生命与自然为一,以“流行不息”的宇宙本体论作为“新哲学创生之根据”,才能开辟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贺麟说:“现在对于文化问题的要求,已由文化迹象之异同的观察辨别,进而要求一深彻系统的文化哲学.”②指出,倘要建立这样的文化哲学,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之体,什么是文化之用,继而弄清楚文化的体和用之间的全部关系,这样才能推进文化建设.

可见熊十力和贺麟都是侧重于从本体论上建设文化哲学,显示了其文化哲学上的纯哲学走向.他们还认为持续20余年的文化论争还停留在非哲学阶段.然而,熊、贺二人显然忽略了文化哲学的人学走向.他们以传统哲学的眼光,否认当时的文化研究已经步入“哲学的庙堂”,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文化哲学的人学走向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是以胡适和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1943年冯友兰出席第八次国际哲学大会就是以胡适和梁漱溟的思想作为主线来向各国学者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最主要的文化和哲学观点③.他们能够成为代表,正是因为他们在文化热潮中推出了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观点.胡适“重新审定一切价值”的态度和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和梁漱溟关于人类文化发展路向的理论,都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胡适赞成个人奋斗,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无数个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点滴贡献来决定的.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种种消极因素,如儒家文化对个性自由的压抑、道家悲观处世的人生态度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他把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又把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推向哲学层面,从而率先在中国思想界突出了现代文化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人.从哲学上对人进行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入手,因此,关于“人”的哲学,必然的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二、泛观胡适对哲学的理解

胡适治学,向来讲究实用,在他身上具有深厚的“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他一贯提倡学有所用,对于那些与改良社会密切关联的学问,他想来抱有热切的关注.在他看来,哲学理论虽然艰深玄奥,远离现实,但是也应像其他东西那样成为对经世治国有用的东西.在对西方各派哲学进行一番研究比较之后,胡适认为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更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他认为只有方法论才是哲学上真正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他能教人怎样去改变环境,怎样去提高人的生活能力,怎样才能避免实际生活中的错误.因此,在胡适看来,者须的根本问题只能是方法问题,即探寻“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的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胡适在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表以后曾与其展开过一次讨论,当时他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坚持从人类活动方面去理解文化.至此,“文化”成为哲学概念,亦即成为反映人类活动和对象世界关系的抽象物.胡适在解说杜威的哲学时,十分重视“经验”一词,他指出,经验是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近代哲学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懂得“经验”究竟是什么东西.“经验”既不是知识,也不是人们主观心境的产物,而是生活,即人类应付环境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人们用思想作为工具,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征服、约束、支配周围的环境,使生活能力变得格外的强大和自由,生活色彩也随之丰富起来④.可见,在胡适那里,文化、经验都是含义大致相同的概念,都是指人类应付环境的活动.

三、胡适文化哲学思想的几点再认识

如果承认了胡适的文化哲学倾向,就必须重新审视胡适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1926年胡适为了反驳流行一时的“西洋文明是物质的,东方文明是精神的”这一论调,写了一篇题为《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的文章,文中推出了他那富有人学精神的“文化”概念,畅谈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拿证据来”的科学认识的精神.他充分肯定人只有不断的实行对环境的改造,才能提高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建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还从科学、道德、宗教等方面入手,淋漓畅快的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种种消极的因素.因此这篇文章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神权和王权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这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表达了胡适对于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人性关系的见解.

文化哲学并非从来就有,他是人类对自身进行较高层次的反思的结果.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封建神学受到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挑战,人们开始从哲学上重视起对“人”的研究,通过对自身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反思来探讨社会变革的道路,而以往的那些纯理性和纯经验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于是文化哲学应运而生.胡适的文化哲学走向与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发展的趋势基本吻合绝不是偶然,它反映了本世纪以来中国人要求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愿望,反映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对此,胡适直在晚年谈及新文化运动时,还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胡适不遗余力的把他的哲学主张付诸实践.他大力倡导白话文,是为了争取中国人在语言思维能力上的解放;他整理国故是为了捉鬼打妖,把中国古代“烂纸堆”里无数的吃人、迷人、骗人的老鬼驱除干净,等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对人的发展的执着的追求.胡适的文化哲学倾向在处于启蒙阶段的旧中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紧扣住中国的社会现实,将精力放在文化问题上,注意探讨文化的本质,从哲学反思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设计出路.它的文化哲学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中国思想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之一.

注解

①熊十力《文化与哲学》,辽宁大学编《中国现代哲学资料汇编》,第2集第6册第173页.

②贺麟《答谢幼伟兄批评三点》,《中国现代哲学资料汇编》,第3集第5册161页.

③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第2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胡适《实验主义》,《中国现代哲学资料汇编》,第1卷第2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