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磐》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之比较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86 浏览:122456

摘 要:郭沫若《凤凰涅磐》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都提到自由问题,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区别显著.

关 键 词 :未来;自由;异化;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1

说到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磐》,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象征性方法的运用;是它的奇特的想象和奔放的情感;是它的喷发宣泄的表达方式;是它的革命英雄主义格调,狂飙突进,摧枯拉朽的气概.这是《凤凰涅磐》研究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对《凤凰涅磐》进行审美分析,廓清郭沫若这首诗对人类发展史的宏观理解、它的历史高度,以及这首诗的未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与革命导师不谋而合.

一、《凤凰涅磐》的局限

作为诗人,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此外还著有诗集《星空》(1923)、《瓶》(1925)、《前茅》(1928)等,戏剧代表作《屈原》、《虎符》等.他留下了浩瀚的文学著作.他的文体,常有可挑剔的地方;他的作品,并不都能经受时间的消磨.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继鲁迅之后,他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他的作品中有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和洒脱的风度.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人能达到他的精神强度.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郭沫若堪称“五四”时代最早感受到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时代气息的诗人,这首《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1920年1月,《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这首长诗,它宣告,《凤凰涅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无疑,《凤凰涅槃》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五四”时期的有志青年,甚至,《凤凰涅磐》在当时的影响使其成为“五四”的进军号.文学作为一种迎接新时代的“批判的武器”,是其自身具备的功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要起到舆论作用,在郭沫若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精神层面也仅仅是精神层面,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历史告诉我们,凤凰不可能涅磐.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历史时代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

我们不能对一首浪漫主义诗歌提更高的要求,我们肯定其价值并指出其局限,就是给它一个客观的历史地位.

二、诗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凤凰涅磐》在否定旧时代的同时,以其优美的浪漫主义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我们热诚,我们挚爱,我们欢乐,我们和谐.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这是一幅多角度的内容丰富的蓝图,涉及到未来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篇浪漫主义作品,作者发挥了非凡的想象,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观,在“五四”那个年代,能有如此前瞻的想象,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作为一位诗人,他不可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理解社会,但是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切中要害的,甚至与革命导师不谋而合.基于他对未来社会的感觉,他在诗中提到了“自由”这个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论述过.何谓“自由”?诗人没有具体说,但诗人是向往自由的,他认为他自己、中华民族、整个宇宙都应该遵循“自由”法则,他站在了宇宙的高度,甚至还以一段天问式得质问表达力对现实的不满.我认为“自由”是这首诗中未来蓝图的实质性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

自由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终极方式.有关自由的问题,古今中外多有讨论,文章汗牛充栋.人类对自由的理解是阶段性的,多角度的.

比如说,有观点认为,自由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所谓阻碍,指的是运动的外界障碍,对无理性与无生命的造物和对于有理性的造物同样可以使用,等等.

有人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观点如下:1、自由是不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2、自由是不被生存奴役的状态.3、自由是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的状态.4、自由是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状态.5、自由是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的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的状态.6、自由是冲破了私有制下诸如家庭婚姻,监狱法律,产权关系等文化枷锁束缚的全新文明状态.

笔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文章中对自由问题的经典论述,站在人的天性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的角度谈问题,什么是人的天性?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独立,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与人的异化相比较,认为在私有制社会,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够发达,人的异化是必然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异化的方式出现的,异化是与自由对立的.

四、结语

郭沫若在《凤凰涅磐》中12个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的描绘,其中提到“自由”,但没有以“自由”为核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站在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自由是其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郭沫若是文人,文人的气质,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文人处于灵感来临、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作品,正是作者内心深处不检测掩饰的自然流露,这也正是作者自由之美的前瞻性,今天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