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其化解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22 浏览:119511

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乡村学校的教师危机,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造血”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改革乡村教育评价机制,缓解乡村教师过重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这些都是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的有效策略.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对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摭谈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内,乡村学校教师的多种危机及其化解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借鉴.一、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分析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通称赣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大市;地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5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有87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占总人口的79.36%.全市现有小学2336所,乡村小学教学点1006个,在校小学生93.04万人,专任教师3.88万人;初中38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初中生41.31万人,专任教师2.17万人.由于诸多原因,赣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占有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快速发展,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现象日益明显,亟待有效化解.

1.教师编制紧缺,工作超负荷

现行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小学师生之比为1:23.5,初中为1:18.乡村学校由于教学网点分散,成班率较低,教师普遍显得严重不足.以某县乡村小学为例,全县共有乡村小学383所,其中初小、教学点就有150多个,并有40个学生以下的校点22个,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4.67%.显然,如果按1:23.5的比例配置教师是极其不合理的.调查表明,乡村中心小学教师每周课时普遍为16~20节,村小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教学点教师实行包班包课,每周都有30节.而且大多数教师都跨科目、跨年级任课.在偏远村小,不少学校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有的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身兼多职.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学生的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

特别是“打工潮”以来,乡村学校留守孩子逐年增加,有的学校留守孩子占到学校学生总数的91%,少的也达到了70%多.由于留守儿童的迅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量增加.很多教师不仅要当教师,还要当“爹”当“娘”.我们在走访中,得知村小大部分教师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一村小负责人说:“我们学校1~4年级,71名学生,只有2名教师,只好实行复式班教学,我包二年级和四年级,另一位教师包一年级和三年级.我们不仅要管好孩子学习,还要管孩子生活,冬天还要帮学生热饭菜,自己还要写菜、做饭,这之前的备课全都是头天晚上在家进行.双休日也常常被全乡统一的新课改培训、教研活动占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收入水平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辛

现在,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全部是由县级财政拨付的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除此之外无任何补贴收入.笔者调查发现,赣州市乡村学校高级职称(小学特高级教师)教师的月收入一般为2500-2800元,但小学特高级教师在乡村学校比例不到1%,中级职称教师的月收入为2000-2500元,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月收入水平大都在2000元以下,代课教师的月收入为400~700元.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乡村学校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辛,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很难与城市教师相比.以住房为例,不少地方乡村教师住房仍然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乡村教师;多数乡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绝大部分乡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由于乡村教师不能像城里教师那样,享受优厚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为应付子女就学、婚娶、建房、住院治病之类的支出,薄薪的教师常常是节衣缩食.调查显示,教师在寒暑检测及“五一”、“十一”长检测及双休日的闲暇生活,选择的结果依次是:在家里干活、看电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几乎没有人选择到外地旅游休检测.

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造成当前乡村学校教师“留不住、进不去”的根本原因.

3.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滋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文化的缺失

在乡镇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大多数是近些年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有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在教师年龄上呈两极分化;在乡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我们随机抽取赣州市8县(市)16所乡镇初中和16所乡村小学,其中初中教师1443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4.79岁,30岁以下的占41.75%,50岁以上的占4.75%;乡村小学教师379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5.35岁,25岁以下的占15.6%,45岁以上的占57.8%.以县(市)为个案看,某县乡镇初中教师986人,其中30岁以下的初中教师518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52.5%,50岁以上的85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8.6%;乡村小学教师1850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519人,占总教师的28.1%;50岁以上的767人,占总教师的41.5%.显然,点与面的随机抽查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

由于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欠缺等原因,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高,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他们常常“想为、愿为,却难为”.以某乡为例,该乡共有小学教师166人;其中专科以上的教师仅占12.7%,中专(含中师)以上的占73.3%,其他的占14%,而且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非师范专业教师,村级以下学校几乎100%为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和代课教师.一位乡中心小学校长说,2010年暑期举行了全乡教师新课改知识考试,题目都是一些小学教师必备的简单的学科知识和新课标知识,全乡122名教师参加考试,只有51名教师及格,平均分才50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