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社会性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25 浏览:156419

摘 要 :建设信息化社会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信息化素养的从业队伍,院校作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必须立足信息技术社会性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实践和多层面调查,围绕院校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结构的社会性、教材建设的社会性、教学方式的社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性

通过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就是要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能迅速为用人单位带来效益.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看似苛刻却也无可厚非.因为一个单位如何建设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什么素质的人才符合单位的标准,也自然取决于单位建设的需要.作为为社会各单位培养人才的院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立足信息技术教育的社会性[1],深化教学理念,进行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的改革,积极主动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课程体系的社会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使用和一般公文的处理,而是拓展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此,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1.拓宽信息终端运维知识

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信息终端设备种类繁多、使用广泛.因此,信息终端的日常使用、保养就成为一种常态工作.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包括常用硬件、软件运维知识等.

2.增加信息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可以说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承载者,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与维护基本常识,进行简单的网络软件应用与开发等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3.掌握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社会的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各种数字型数据,也有音频、图像和视频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信息社会的灵魂.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技术正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件.

4.增强信息安全技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木马、骇客也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安全隐患.掌握必备的信息安全知识技术,是现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

二、教材体系的社会性

1.信息技术教材应满足学生由学校向社会平稳过渡

院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抽象概念,而应当时刻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使用价值.教材体现的是社会需求,而不是理论上的系统.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以应用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要着重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需求、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实现平稳过渡.

2.信息技术教材应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安全.[2]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必须充分考虑其社会性.教材既要体现应用性,又要体现发散性.要以应用为牵引,不断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教材应与信息技术发展同频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涌现.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传授信息技术为宗旨的信息技术课,必须能够及时地将这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传递给学生.

对此,国外很多大学通常的做法是不指定固定教材,只指定多本参考书,教师在授课中用自编的讲义作为补充.但每一门课程的大纲非常详细,完全反映了课程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不失为体现教学内容即时性的有效办法.

三、教学方法的社会性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因此,面对浩瀚的知识技术,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要跟踪信息技术信息知识的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要着力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1.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导入相关的概念、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信息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项任务,每一项任务又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每节课由一项或多项任务组成.讲解时以浅显的社会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技能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面向社会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大精深的学问,就必须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地思考社会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引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注意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学生之间的启发有时会更有效.例如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小组是社会的单元,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会成员角色.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使学生的思维有得以发散的土壤和空间.


3.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托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丰富和创造学生学习途径.教学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通过网上发布大纲、教案、讲稿及网络自学系统,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可通过网上提交作业答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利用网上学生自测系统,使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评估.也可通过以走向社会参观见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信息技术奥妙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信息技术的社会现实性. 4.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习相远”[3]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信息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应尽量避免“齐步走”的教育模式,应该汲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灵活的多层次教育形式,从而实现各有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四、考试方法的社会性

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情况,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将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的能力.所以,信息技术课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检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落实情况,检验学生对信息技术、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主要的是检验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综合使用情况,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考试形式

实行自考与统考相结合.网上发布考试程序,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可多次参加自考,通过自考测试自己的水平.统一考试每年可设置多次,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自测的水平多次参加统考,直至合格.

2.考试内容

(1)突出社会性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解决社会信息技术问题的工具性课程.作为工具性课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对这种工具的熟练程度和他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该是一些综合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考察学生对一些零散知识内容的记忆.

(2)突出即时性特点.试题库内容应按大纲要求及时更新,及时反映信息社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总之,信息技术只有在现实社会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其信息素质,学校只有通过学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证明其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是其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