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男主人公的个性特征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41 浏览:24375

摘 要:《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的主人公瓦尔利希在现代德国社会中成长、生活,其独特的个性和怪异的想法使得他常处于矛盾和痛苦中.在这个物质充盈的社会中,男主人公的生活折射了现代人虽在爱与孤独的怪圈中生活,但在心灵上依旧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现状.

关 键 词 :瓦尔利希 幸福 孤独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是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获毕希纳奖的一篇意识流小说.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用幽默冷峻的笔调以及富有表现力和镜头感的语言向读者娓娓叙述了一个叫瓦尔利希的中年男子的故事.

“他是个哲学博士,一家大型洗衣房的主管,有一个同居多年的女友,感情稳定.”[1]小说仅以这么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小人物的世界——他的教育经历、事业状况和情感轨迹.然而,作为现代德国社会的一个小人物,他的喜怒哀乐也从一个侧面诉说着现代人的爱与孤独,他是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面貌和心理状况的一个缩影.

作为小说主人公,瓦尔利希身上有许多德国人鲜明的特点.他的生活有序,做事一板一眼,没有夜夜笙歌、纵酒狂欢的夜生活.他的身上有着哲学气息和探究精神,这或许和他的专业以及性格密切相关,但却都带有德式的黑森林气息——端肃、条理清晰,几乎不带什么游戏色彩.他喜欢随时随地观察过往的行人,从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揣测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迹象,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探讨关于人生、关于、关于幸福的论题.在他观察一个热血青年抓起车顶上的点心吃起来时,他说“从这些观察中我获得了所期待的幸福”[2];后来他发现自己也被一位卖水果的女人盯上并怀疑他“正计划偷点儿什么或是别的什么招摇撞骗的小把戏”[3],他因自己同样置身于被关注的目光链中觉得“幸福的程度升了级”[4].小说中,男主人公一直非常渴望和他的女友特劳德尔分享这些生活中的细小画面,想让她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充实.从瓦尔利希渴望关注和被关注以及与人分享的“小幸福”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在渴望爱和分享的同时,他又希望为自己开辟出一块无人能够闯入的绿洲,让自己的那些骄傲、自恋和真实得以滋生.他特别喜欢那种“半天的生活”,默默地观察和发现隐秘的真实是他最爱的生活方式.他渴望,但也迫切需要自由;他需要拥有隐私,却又害怕孤独.他的爱与孤独相交相织,由于这两者无法两全,因此无法排遣的折磨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主人公的心理跟现实社会常常是矛盾的,这使得他的幸福变得异常脆弱.不仅如此,他还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习惯.他“喜欢在无可挑剔的整洁衬衣下面穿一件旧得四处见洞的背心”[5],而且,如果不是女友特劳德尔要求,他绝不会去添置新的衣帽.这样的生活细节反映了瓦尔利希有着非常根深蒂固的邋遢习惯.即使他最后决定去写一条新裤子,也并非想要改变他邋遢随意的打扮,而只是想“观察挂在阳台上的裤子如何风化”,“然后重新回归大自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6].这些小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瓦尔利希稀奇古怪的想法.他的这些想法是如此怪异,以致于他最亲近的女友也无法理解他.或许因为无法理解,所以他没有和特劳德尔分享,也或正是因为他想要保护自己内心专属的领地,他常常独自消化并细细品味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火花”.他说自己“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从来不被任何人纠缠.”[7]现实中的他是个待事认真、过度敏感又天生忧郁的人,但却常常产生所谓的“思想火花”.他常常被自己的想法折磨,并因此衍生出不可收拾的羞耻心,即使事实上他什么坏事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个性无疑降低了他的幸福感,使他常处于矛盾和忧郁中.


小说《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主要围绕着现代人如何找到幸福和拥有幸福这个话题展开.小说中,男主人公瓦尔利希一直在寻找幸福,但其不妥协的自我和不自由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的幸福变得非常的脆弱.这种“脆弱”在与其女友特劳德尔争执是否结婚以及是否要孩子的时候发展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段时期,他常常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并且以此来对照自己和特劳德尔.某日看着家里的老照片他突然领悟到:“我父母的尝试:把幸福(二人世界的满足)和新的不自由(婚姻)协调起来,为此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几乎再也无法驱散的悲哀.”[8]因此,当他回想起父亲有孩子后的生活细节时,他就极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打消女友特劳德尔这一念头,因为他不希望原本美好的生活因新的不自由因素而变得无幸福可言.小说中瓦尔利希经常思考人生和问题,并时常在烦闷时回忆自己的父母和童年,为此他发表了对女人精辟的见解:“女人们总是幸福了还想更幸福.”[9]瓦尔利希不但不满自己现有的生活,而且对未知的将来同样充满了恐惧,对此他没有选择奋起抗争,而是采取“鸵鸟政策”,[10]以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并“为了生存下去常常装死”[11].最后,瓦尔利希进了精神病医院.这样的结局无疑是非常具有戏剧性,却不乏讽刺意味的.一个寻找幸福的人最后没有找到幸福,而是进了精神病医院,说明了当今社会中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从瓦尔利希身上,人们不难发现许多现代人的迷惑和烦恼.他们中有的人拥有高学历,但是却不能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因而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他们惧怕婚姻,想要保持丁克的身份,不希望因婚姻和孩子影响原有的自由,但长辈和社会环境却有意无意地给他们施加无形的压力;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清晰的不满,可是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他们缺乏改变的勇气,害怕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选择了逃避和浑浑噩噩继续过活;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他们对自己精神的孤独和落寞更加敏感,但却挣扎在渴望爱与害怕失去自由,最终被孤独束缚的结局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面对越来越淡薄的社会和关系找不到归属感,但却不愿被世俗道德、法律所束缚,想要以更为宽松的关系得以两全,最终却因为许多复杂的因素与自己选择的生活闹得不欢而散.小说《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恰恰反映了现代人难以逃避的爱却孤独着的宿命.

男主人公的女友特劳德尔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两个人在一起仍然孤独.”[12]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13]因此,人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注定是孤独的,人们只能尽力寻找平衡点,只有在被爱的同时给彼此留足隐私和空间,两人才能和谐相处.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14]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选择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小说男主人公瓦尔利希常常觉得孤独,并不是因为缺少伴侣的陪伴,而是他内心有那么一些思想无法也不愿与其他人分享,就像雄狮守护自己的领地一样,为了不让任何生物靠近,它自己也会因此变得敏感而脆弱.瓦尔利希虽然觉得孤独,有时候甚至责怪自己的敏感和泛滥的羞耻心,但是他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且始终思考着幸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虽然“极度敏感”却拥有一种比那些虽然拥有刺激疯狂地生活但实际上难耐空虚无聊的人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更加饱满的灵魂世界.因此,幸福的命题告诉我们,应该少一些无病和空虚无聊的放纵,静下心好好读一些书,写一些文字,思考一些东西,生命或许会因此得到沉淀,变得轻盈而豁达.因此,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用心去品味人生,用哲学、音乐和文学去填补生活的缺陷,做一个有信仰的人.这样,爱与孤独的命题便不再那么难以解答,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幸福远去的时代”及时跟上幸福的脚步.正如小说结尾说道:“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显然仍旧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未来生活方式.”[15]

(致谢:感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应素芳老师对本论文的指导.)

注释:

[1][2][3][4][5][6][7][8][9][10][11][12][15][德]威廉·格纳齐诺著,丁娜译:《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第8页,第14页,第23页,第70页,第74页,第30页,第123页,第67页,第9页,第187页.

[13][14]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第6页.

(赖细蒙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