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墓2016年第4期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61 浏览:13783

驱车到济南市北园的水屯,小清河边绿树丛阴之中,掩映着一片墓园,这就是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的墓地,该墓又称张公坟,位于天桥区柳云村,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辟为墓园公园.墓主张养浩以一首《潼关怀古》小令,成千古绝唱,其众多诗词曲赋真实地展示了元代的生活和士人们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张养浩生活成长的济南风情.

隐逸的田园墓园

张养浩墓园是一处家族墓地,占地2000余平方米,现存封土5座,明清碑4通、石雕牌坊一座、石狮一对.另有石供桌、石、残石羊及“麒麟石”等.墓园坐北朝南,面山带水,环境清净优美,其选址忠实地体现了墓主闲居泉林的隐逸思想.

按照元代一般制度,墓葬陵园都比较简单,但有的汉人官吏还继续了宋代的传统,坚持在墓前竖立石碑,设置石人、石兽等护陵或标识性石刻.张养浩作为被元朝追封为“滨国公”的封疆大吏,也应该享有列置石刻的待遇,但目前除了一座、一块残石羊和牌坊残件外,别无他物,而官衔、名望都远逊于他的一些墓葬如高唐县的王懋德墓不但有一座标识性的牌坊,而且还有成对的石人、石羊和石猪.由此可以推想,张养浩的墓园也不会特别简陋.近年在墓园出土的元代和牌坊残件,说明这里也曾经设施齐全,所以石刻七零八落,可能遭遇过变故,一些石刻被深埋在了地下.今天矗立在墓园的石刻多为明清时代的,且多为后人复原重立,所以未必符合元代的规矩.

根据文献记载,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7月张养浩病逝,两年后的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朝廷追赠其为“滨国公,谥文忠”,墓前即竖立起由张起岩撰写的《神道碑》.三月,门生及其后人将其生前建造的“遂闲堂”辟为祠堂,并安放了由黄撰写的《张公祠堂碑》,陈列了其手书的《拟雅》古诗二首和《晨兴》五言今律一篇.另外,还有众多瞻仰人员留下的题刻.这里不但埋葬着他的灵柩,而且他所建立的别墅及亭榭在其仙逝之后依然存在;他所钟爱的池塘、灵石、红荷、绿柳依然在接待着络绎不绝的门生故旧和来客.“云庄”甚至被呼为“五柳庄”,张养浩也被当时的人们认可为东晋的陶渊明,济南“五柳先生”的故居遂成为一大名胜,云庄甚至比主人健在时还热闹.人们置身文豪生前居住的田园,虔诚凭吊和瞻仰的同时,感受着这位文豪的清正和恬淡,感受着他对民生的忘我和执着.

实际上,张养浩的祖坟不在云庄,而是远在百里以外的章丘相公镇.他所以没有和自己的父祖辈们团聚,而是选址在其生前的别墅,可能与他对云庄的挚爱和热恋相关.他的后人将其单独安葬在云庄,既遂了他的心愿,也使云庄继续了他的人脉,同时也使寂寞的墓园少了许多肃穆和阴森.人们在凭吊墓园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地追寻张养浩的足迹,了解张养浩退隐山林的生活环境,加深对张养浩诗词人品的理解.小清河畔的秋月春花、夕阳鸦阵,也因为长眠的张养浩而声名鹊起,张养浩墓园也因为“遂闲堂”、“云锦池”遗址的依傍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感慨.河湖和乡野,墓园和田园,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这是张养浩的慧眼所致,也是济南的幸运.

济南的“五柳先生”

清代的《济南府志》和《章丘县志》都记载,张养浩曾经作为济南地区历史上“四大文公”之一被敬奉在文庙和乡贤祠里,和唐朝贤相房玄龄一样享受着后人的香火祭祀.张养浩所以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主要还是他的清明政绩和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

历史上的张养浩少年勤奋读书,十七八岁即以才华出众而引起地方官员的注意,并被举荐做东平学正(地方政府负责教育的官员),并因此得到中书丞相不忽木的赏识,被举荐为礼部的属员,进入管理机构,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堂邑县令,开始基层政府的锻炼.堂邑县令使他对于从政的甘苦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后来撰写的著名的《三事忠告》第一篇《牧民忠告》,应该是其基层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及后来明清两朝诸多地方官员必读的从政教材,影响深远.500年后,清朝江苏巡抚梁章钜还将该书列入州县官员的必读书目,提醒基层做官人员注意.张养浩在堂邑的清正廉洁,有口皆碑,以至于他离开堂邑七年后,人们还在其地竖立《去思碑》,纪念他的政绩,歌颂他的贤明,怀念他的为人.

张养浩卸任堂邑县令后,再次回到京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这位年轻的京官为报答朝廷对自己的赏识,天真地将自己的忠诚公诸于众,不但公开反对朝廷设立尚书省机构,而且还上书几万言,开列时政十大错误和弊端.如此一来,自然触犯了忌讳,所以,不得不改名换姓,逃离京师.这是张养浩从政之初受到的第一次打击.直到公元1311年,新皇帝登基,朝廷撤销尚书省,张养浩才得以回到政坛.

接下来的张养浩,京官做得比较顺利,先是升任礼部侍郎(相当于副尚书)后任礼部尚书,接着又为中书省参议,进入了核心机构.在礼部任职期间张养浩办的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了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这一年是元仁宗的延二年(公元1315年).这次考试,将北方地区中断了一个世纪、江南地区中断了近40年的科举制度重新恢复起来,将选拔人才的方式再次规范起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给众多知识分子带来了走上仕途的希望.在考试中,礼部侍郎张养浩不但坚持秉公办事,而且在考试后也谢绝新科进士的谒见,改变了唐宋以来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致谢的惯例,以至于被后人以《不认门生》为题,当作新闻汇编成书.

张养浩在京官任上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阻止了元英宗想要举办的元宵灯会.公元1321年,刚刚接替父亲当上新皇帝的元英宗,计划在皇宫造一座灯山,举办一个热闹的元宵灯会,此时朝廷内实际执掌权柄的是顽固守旧的太皇太后及一批被前任皇帝罢免的奸臣,复辟的权臣们使朝政一时万马齐喑,噤若寒蝉.忠诚的张养浩再次做出了惊世之举,反对皇宫的节会庆典,理由是新皇帝上台应该节俭,不能倡导奢侈.这件事虽然让新皇帝始怒后喜,并表扬了他,但其敢冒大不韪的忠心和勇气让同僚门刮目相看,让后人们啧啧了好几世.张养浩的上疏所以被载入史册,受人关注,是因为前一天有一位御史因为给朝廷上了一条普通的建议丢掉了性命,而张养浩却在第二天公然挑战最高统治者的娱乐活动!因此,当时一位官员称张养浩的上疏是“捐躯谏”,是不怕死的建议.

张养浩青史留名的第三件事是官场的急流勇退.也就是在上疏反对灯节的同一年12月,张养浩的父亲病故,张养浩借机挂冠致仕,离开了京师,离开了是非矛盾的政治旋涡,遂心所愿地成了济南的“五柳先生”.这期间,朝廷曾经连续七次征聘他还朝,并把统管全国官员的吏部尚书桂冠奉送上门,他也不为所动.其高风亮节,让世人惊讶,让后人赞叹.

张养浩虽然脱离了官场,准备彻底赋闲在山水林泉之中,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不肯有半点的怠惰,当他年届花甲的时候,闻听陕西久旱不雨,遭了大灾,朝廷希望他赴任陕西行台赈灾救民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受命奔赴陕西,并将家产变卖,散济贫弱.一路之上,救死扶伤,途经华山时,祷雨哭拜,感天动地.到任4个月,鞠躬尽瘁,病逝在任上,实现了他报国为民的夙愿.

小令说兴亡

张养浩被时人所尊重,除了他的为人、为政外,还有他的为文.他做地方官,总结出了以民为天的经验《牧民忠告》,公之于世;他当监察御史,是非清浊,泾渭分明,将为官心得编撰成《风宪忠告》,明确了监察官员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进入枢纽机构,又写出了《庙堂忠告》,告诫位居高官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不可为蝇头小利而迷失方向.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完全出自其为官心得,使有志于治国平天下者惕然自醒,案头必读.这是张养浩留给从政者的箴言,也是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张养浩最为世人所乐道的是那首《潼关怀古》小令,短短44字,把其赴任途经潼关时的感想和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简明扼要地表现了出来.中国古代,周秦汉唐,前消后长,此兴彼亡,“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遗留给平民百姓们的却只是“苦苦苦”.朝代更替了,皇帝登基了,老百姓们的日子却不会因此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对封建社会根本性质的认识,得自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得自于他对民生的深刻认识.除了这一首怀古外,张养浩还连续写下了“洛阳”、“沔池”、“骊山”、“咸阳”、“未央宫”、“北邙山”等怀古小令,对于这些历史遗迹发表了诸多感慨.他的感慨集中到一点就是兴亡都是过眼云烟,“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基于张养浩这样的历史观,所以他的诗文在其退官隐居后更多地体现了散淡超脱的情绪和心境.他无官一身轻,“每日家笑呵呵,陶渊明不似我.跳出天罗,占断烟波.”“远是非,绝名利.盖座团茅松阴内,便稳似新筑沙堤.有青山劝酒,白云伴水睡,明月催诗.”好不快活!对于宦海浮沉,他认为是黄粱一梦,卸任去官,则是莫大的欢乐.“折腰惭,迎尘拜.槐恨梦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一个不恋荣华、归去来的高官,在济南的山水林泉之间悠闲了不到10年,给后人留下了《云庄乐府》、《归田集》等诗文遗稿后,终于无法彻底脱离现实社会,为民捐躯在了三秦大地上.但张养浩淡泊名利、鄙视汲汲于荣华富贵的名利观和人生观,还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其清正廉洁的为官经历也为后人们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因此在他辞世百年后,明朝的吏部尚书尹在退休后来到张养浩的墓前,将自己写就的祭文刻碑竖立在墓前.称颂“济南自古虽多名士,独我先生善养浩气,”其“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The burial place of Zhang Yanghao―a famous ci writer of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is located in Liuyun Village, Tianqiao District, Jinan City. As a cultural relic site under major protec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site where the tomb is located is nowadays a park.

The cemetery of Zhang Yanghao, where some of his family members are also buried, covers an area of roughly 2,000 square meters. In the cemetery, there are five tombs, four tablets erecte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e stone arch and two stone lions. Facing southward, the cemetery has a pleasant environment, which showcases Zhang Yanghao’s leisurely character when he was alive.

According to the folk custom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cemeteries usually were simply constructed. However, some official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like to erect tablets, stone figure and stone animals in front of their tombs just as people di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However, in front of Zhang Yanghao’s tomb, there is nothing left se for several broken stone goats and broken parts of the stone arch.

According to the local history of Jinan, Zhang Yanghao’s statue used to be enshrined at the local cultural temple as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scholars in the region of Jinan, a tribute to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hen he was 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