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翻译学派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26 浏览:6481

摘 要 :语言翻译理论研究离不开语言翻译学派的影响.学派对于语言翻译的繁荣、发展和国际上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此基础上,首先总结一下以前研究者对学派的界定以及建立学派的作用;接着指出中国语言翻译界无疑受到了西方语言翻译学派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重点是归纳中国语言翻译学派缺位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学派建立的具体策略以及作者对于中国语言翻译学派生成的构想.希望通过这一构想能激发更多的学者关注语言翻译学派的研究,并进一步推动语言翻译学的建设.

关 键 词 :中国语言翻译学派 学派缺位 学派生成

一、西方语言翻译学派对中国译学界的影响

提起中国译论,我们拿出来研究的往往是个体,如严复,鲁迅,傅雷,钱钟书,辜正坤等,而谈到西方译论,出现的则往往是学派,如语文学派、语言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义学派、文化学派等等.西方语言翻译界的历史就是一部此起彼伏的学派发展史.我国外语界,虽不乏个别案例的理论创造,但从主流看来,目前仍处于介绍、阐释的“二传手”阶段,理论创造都不是主流,当然就不用说有学派一事了.吕俊先生曾把我国的语言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和解构主义阶段(90年代后半期).从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语言翻译研究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语言翻译理论的烙印,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翻译研究学派.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是依附在西方语言翻译学派的发展与更替的基础之上的.

二、中国语言翻译学派缺位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往往不善于理论提炼,多止于经验体会.在具体方法上不讲究深入,点到为止,重视悟性,以不言而言之.

2.外部坏境.国家对于包括语言翻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投入不足;长期形成的对语言翻译轻视、忽视、乃至歧视的现象并未消除;学术体制不够健全.

3.心理障碍.甘当二传手的心态.学外语的当然要以引进外语理论为主,介绍是我们的任务,创造是别人的事情.文人相轻相践的传统心理.对国内的理论或理论家故意冷淡,不能接纳与容忍别人的异己观点,当遭遇学术质疑的时候,不能以应有的气度坦然面对“他者”审视的目光,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三、促进中国语言翻译学派生成的几点看法和设想

笔者认为,学派的生成需要外因与内因的结合.所谓的外因是指学派的外部促成条件,包括上文提到的思维方式,外部环境,心里障碍等等.在这些因素里面,有些属于个人不可操作的客观因素,如外部环境里的因素.有的属于主观的但却难以操作的因素,如思维方式.还有些属于主观的个体可以操作的因素,如心里障碍.笔者在此想讨论的是第三种因素,即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应该怎么做;内因仅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复杂,指的就是学派生成的自身条件,即具备哪几点可以生成一个学派.

1.学派生成的外因

(1)结合.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翻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研究语言翻译但又不能仅囿于语言翻译,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西方能够快速有效地把譬如文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阐释学、交际学、美学、文化历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融入到语言翻译学中去,而我们往往是等发现了这种结合之后才恍然大悟.可实际上,中国的语言翻译学并不是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而是没有被中国的译学界重视并加以系统化地总结和继承.许渊冲先生曾经在“谈中国学派的语言翻译理论——中国语言翻译学落后于西方吗?”一文中提到:中国语言翻译学派把语言翻译理论和马列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语言翻译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国语言翻译学派提出文学语言翻译是艺术,并且和模糊数学结合,提出文学语言翻译的公式是1+1﹥2;中国语言翻译学派把文学语言翻译理论和当代先进的物理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文学语言翻译超导论;中国语言翻译学派把文学语言翻译理论和当代最前沿的生命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文学语言翻译克隆论.这些理论之所以没有在语言翻译界形成大的冲击波和影响力是因为它们只是被提及到,而很少有人就此再深究下去,所以也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翻译学派.

(2)独立.中国的语言翻译研究如同一根藤,虽然枝繁叶茂,却必须要依赖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拔掉西方各语言翻译流派立起来的柱子,很难想象这根藤还剩下什么.西方语言翻译学派的理论固然可以借鉴,但却不能一味地依赖.如果把眼睛一直盯在别人的身上,那么永远都看不到自己做了什么.我们应该一边借鉴他者,一边审视自己,扬己所长,补己所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发展,不能让学习止于学习.

(3)聚合.钱冠连先生曾说过学派的形成是被别人承认出来的,而不是自己宣称出来的.西方各个语言翻译学派也是别人根据其研究的内容或特征等总结而冠以不同的派别名称.在中国当代译学界不乏一些著名的理论家,比如辜正坤先生在语言翻译标准,玄语言翻译学、重译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这些语言翻译家的思想理论作系统研究分析的却很少,所以,我们只能是看着这一束亮光在孤独地闪烁,偶有跟随者也一闪而逝,终还没有形成熊熊烈火.


2.学派生成的内因

吕俊先生认为派别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所遵守的“范式”上.所谓“范式”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总和”.范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符号概念,模型和范例.我国自80年代初以来已历经两次大的范式嬗替,目前共有三个范式共存.首先是80年代初,自奈达等人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引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语文学范式的传统语言翻译研究,但到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结构主义思潮对结构主义思想的批评与质疑,结构主义多元范式又成为主流.但前两种范式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依然活跃着.吕俊先生认为已有的结构主义范式并不完美,并且危机四伏.必须要用一种新的范式——建构主义来探究语言翻译学.不同的范式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这正是不同学派的不同语言翻译观的体现.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断:一个新的学派诞生的标志就是一个新范式的产生,而范式的产生需要三个核心要素: 符号概念,模型和范例.“符号概念”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所使用的表示式,是该专业基质的形式部分.每个科学共同体都有一些特有的概念体系.尽管其他共同体可能会有与之相同的符号形式,但其内涵是不同的.“模型”是一个范式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它是该范式的本体论出发点,它指出最基本的理论与原则,但它并不是细节化了的理论,它通过理论和意识形态决定着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精神景观,一个世界观.一个大范式支配着科学观、哲学观、理性观、政治观、决策观、道德观等“范例”则是具体题解,即运用该范式的模型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被认为是合乎规范的解决.

四、结论

学派的生成对推动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派意识的觉醒,是学科走向成熟的条件;学派纷呈,是学术繁荣的景观.派之于语言翻译犹如轮之于车,羽之于鸟.我们要想建立自己的语言翻译学,离不开自己的语言翻译学派.一方面,我们应该有学派意识,认识到学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努力克服不利于学派建设的因素,尤其是个体可操作性因素;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设法促进学派的生成,为语言翻译学派的建立提供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