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86 浏览:143805

摘 ,要: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地球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美学的观念也被提出来,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实践美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态美学带领美学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将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人类社会在追逐经济的发展,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美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一种适应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美学理论.生态美学是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它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国际大潮流.

一、生态美学诞生背景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产生的恶果已经显现,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光明日报》在2004年发表的《论生态文明》的文章中指出,人现在正处于一个过渡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最终要被生态文明所代替.我国针对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对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文明的一个超越.一些有识之士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意识到了工业文明必然要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趋势.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道:“我们前面现在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正在一条道路上快速行驶,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美妙的风景,但是没有意识到的灾难在这条道路的前方,而另一条道路看上去与我们现在的道路十分不同,但是道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光明.但是这条道路上只有很少的人在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个交叉路口可以让我们转向这一条更光明的道路.”卡逊在这里所说的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就是工业文明的道路,另一条道路就是现在将要转向的生态文明的道路.英国的学者汤因比在他的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正在扼杀自己的地球母亲.

整个社会的转型必然会要求各个方面的转型,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型,而美学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已经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美学研究者将国外的思想与传统的中华文明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全新的观念.

二、生态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西方有关文学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当代的西方文学生态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挪威的阿伦奈斯.阿伦奈斯的代表理论是深层的生态学理论,海德格尔的代表理论是当代文学生态学的存在哲学论.阿伦奈斯的研究比较深入,他从社会的层次与价值论的层次探索生态学的发展根源,并且在追寻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平等”等生态学理论[1].海德格尔的研究则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海德格尔主要是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国的研究学者吸收了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为基础的生态美学观.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指出,通过社会实践进而抛弃私有财产是人类获得的彻底的解放.

我国的研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有着十分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进行研究的时候,持着一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将生态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相互结合补充,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西方生态学理论之中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

三、生态美学观的原则

生态美学与传统的实践美学不一样,生态美学不再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的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存.17世纪欧洲理性主义发展繁荣,理性主义的学者鼓吹“以人类为中心”的理论.培根大力鼓吹“人类为世界中心”的理论,宣扬人类可以主宰世界.笛卡尔提出了“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理论,这是著名的唯心主义的理论,指的是意识决定存在.这种以人类为世界中心的理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质疑与挑战.首先是德里达在专著《书写与差异》中提出的“去中心”的理论[2].1966年,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了“人类中心终结”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并不在空间的中心,人类也不是世界的主人,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这是一场哲学革命的开始,使原来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哲学向“整体主义”的哲学的转变[3].


生态整体性学说的代表性理论就是深层文学生态学,学说的核心是主张生态平等,也就是说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与世间万物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一直以来,关于生态平等论是否反人类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反对者们犯了一个错误,生态整体主义是以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生态整体的理论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抛弃,而不是反人类.生态美学以整体生态学为原则,强调关爱地球上其他的物种,对于毁坏自然的行为十分反对.这是一种扩大了的仁爱精神.

四、生态美学观的内涵

德国的海德格尔对生态美学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解释表述,是现在公认的解释.虽然海德格尔并没有提出生态美学这个观念,但是海德格尔在其人生后期的思想观念就是一种生态美学观.在20世纪,海德格尔提出了著名的“四方游弋说”.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对“四方游弋说”给予了具体的解释.他将空间设置为四个地带,这四个地带就是人、神、天、地游弋的地方.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将生态美学的具体内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生态的本真美,即真理冲破束缚表露出来;第二个是生态的存在之美;第三个是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第四个是人类通过与生态和谐相处建立自己家园的生活之美.他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提出的“诗意地栖居”重要命题,成为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生态理想美.所谓诗意地栖居是针对根据理性过分发展的技术地栖居而言的,其意在人类通过天地神人四方游戏,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第五个是生态美学的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就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中就包括审美的批判,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代表.当代,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审美批判之中又加进了生态维度.这几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生态美学观的具体含义[4].

生态美学观是由我国的美学研究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是对原有的美学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它以人类与生态环境共生平衡为出发点,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平衡的维度对当代美学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与发展,对当代美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美学观摒弃了原先的以人为主体的美学观,提出了以整体文学生态学为主的美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意义.